妹妹給我的提醒

昨天妹妹和我談起了布赫的情緒控制問題,緣起於布赫在架子鼓課上摔鼓棒的行爲。

…………

事情的起因是,小姨和老師都希望布赫打曲子,他們認爲布赫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現在要提升,要更上一層樓。所以,他們要求布赫打曲子,半強制,半鼓勵。

布赫一再表達不同意,但仍然被要求打曲子後,他摔了鼓棒。

妹妹因此很擔憂,擔憂布赫的情緒控制出問題,怕他長大後惹出大事兒。

妹妹很關切的提醒我。

我知道,不光是妹妹,姥姥姥爺,還有所有的親戚都在批判我對布赫的“嬌慣”和“溺愛”。

這樣的提醒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這樣的提醒還帶着和表姐教育孩子的比較,經常聽他們講表姐那種傳統兼嚴厲的管教,對孩子來說有多麼受用,那樣教育孩子有多正確…………

若是在幾年以前妹妹提出這個問題,我也會焦慮的不行,也會有妹妹心裏那種擔憂,但是,現在我沒有那種焦慮了。我知道,我正在跟隨着尹建莉,李玫瑾,黃靜潔,阿德勒,還有很多國內和國外的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裏的頂尖人物在學育兒。我相信他們,勝過相信我的親人們。

妹妹的擔憂,我不能完全忽視,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插在沙子裏,假裝沒有危險。

布赫有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這是事實。

但是,一個九歲的孩子控制不好情緒,這也是事實!

不知道自己這種說法有沒有替布赫辯解的味道。但是我心裏真的覺得,這就是一個孩子,再正常不過的表現了!

別說是九歲的小孩兒,就是成年人,甚至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國家領袖,也都沒有完全能控制好情緒的呀!

要求孩子控制好情緒這件事本身,就是不現實的,就是追求完美的啊。

情緒,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本能,喜怒哀樂,誰也避免不了會生出。

我們不是要制止孩子的行爲本身,以行爲的消失來看待“情緒控制”,那是“標”,治標很容易,大人很容易就能制止孩子的某個行爲,但是,光制止行爲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做的是治“本”。治本需要時間和過程。需要一次一次的提醒和示範。最近很震撼人心的吳謝宇弒母案,就足以說明,一個在行爲舉止,情緒控制上都符合規矩,甚至是完美的孩子,並不意味着沒有問題啊………

看了那麼多的溝通和育兒類書籍後,我現在認爲,治本的過程,就像大禹治水,不是“堵”,是先“疏”後“導”。

要知道,一個人的情緒也是流動的,發泄了,就順暢,否則就會淤滯,那些沒有發泄出來的“氣”留在身體內,就變成“壓抑”、“憋屈”、“委屈”,它們安分不住,一定是會爆發的!

接納、承認、允許他的情緒發出,就是疏。

可是,光疏不行,毫無控制的疏,就會有破壞性。

還需要導,把情緒這個“洪水猛獸”引導到它該去的地方,原則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損壞東西。

疏和導的順序不能反,反了就沒有效果。

因爲,當一個人發脾氣,有情緒的時候,你和他說的任何道理都是“狗屁”,沒人聽得進去,不僅聽不進去,還會對他的情緒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會把人推的更遠。只有當他情緒穩定時,道理纔會有可能進入他的內心。

所以,當他發脾氣時,別去制止他,等他安靜下來之後再去跟他講一系列的“道理”。

…………

我知道,這樣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遇到孩子發脾氣時,很多人都做不到。

可是越是做不到,越要去做啊!

以暴制暴不行,解決不了問題的。父母一定要“沉得住氣”。

教會布赫控制情緒,這確實養育布赫的一部分。

我的方式是:當他情緒上來的時候,只要他不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就允許他有脾氣,允許他發泄,哪怕是破壞了一點小東西,但是過後,我會和他討論這個情緒,引導他找到更多的發泄情緒的辦法,而不僅僅是傷害和破壞。

另外,還有一個治本的辦法,是改變他的認知,因爲認知是引發人的情緒的根源,當他改變了他的想法,改變了他看待問題的角度,他的情緒可能根本就不會生出了。

可是又有一個問題,九歲的孩子,他的認知怎麼會和大人一樣呢?

所以,慢慢來吧,只能慢慢來,養育孩子是個大工程,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的智慧很重要,父母的不焦慮很重要………

慢慢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