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很大怎麼辦?莊子逍遙遊給我們的3點啓示,學會了受益終身

莊子和孔子都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不同的是,孔子主張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而莊子認爲,人和天地萬物一樣,不過是其中極小的一個“塵埃”,所以不必把自己束縛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當中,應當揹負青天,御風而行,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

我一直以爲莊子追求的個人自由,不過是一種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直到我參加了上海交大哲學系杜保瑞教授的國學經典私塾班,聽到杜老師講莊子,我才發現,莊子所講的“自由”,其實是一種擺脫物質依賴的精神自由。

正如學者羅龍冶在《莊子——哲學的天籟》一書中所寫的:“莊子察覺了人的根本問題,在於人的不自由。人爲什麼不自由,因爲人有依賴性。人依賴物質而生活,人依賴情感而生活,人依賴知識而生活,人依賴藝術而生活,人依賴上帝而生活。這些依賴,使人人陷入自我撥弄的不自由的境地。如果人要實現自由,便須先去掉依賴之心。”

所以,莊子追求自由,其實是追求一種淡泊名利、真實而灑脫的生命狀態。而這種狀態,正是我們今天的人,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與誘惑時所缺乏的。莊子的“自由”,並不是對現實社會的逃避,恰恰相反,正是由於他對人的慾望有所察覺,所以,他纔會把自己放置在一個無限廣袤的空間,來做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因此,他的文字看似汪洋恣肆,誇張奇特,但實際上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下面我就以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爲例,講講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啓示。

一、放下慾望執着,擺脫自我束縛

莊子在《逍遙遊》一開始就爲我們講了一隻大鳥的故事。說在北海,生活着一條巨大的魚,但是有一天,它突然變成了一隻大鳥。鳥的背寬闊得像幾個飛機場,翅膀垂下來,像一塊巨大的天幕,拍打水面的時候,激起的浪花有三千多裏高。這隻大鳥,沒有選擇在原來的地方停留,而是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然後用力飛,終於來到了一個叫天池的地方。

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奇特誇張的想象,是因爲他希望自己就是這樣一隻大鳥,可以翱翔在天空,到達更爲廣闊的世界。

我想到另一個關於莊子的故事。

有一次,莊子正在濮水旁邊釣魚,楚王派了兩個人來找他,請他出山,並許諾高官厚祿。可是莊子不爲所動,甚至反問兩個使者:“我聽說有一隻大烏龜,被楚王每天恭恭敬敬地奉在神龕上。你們說,這隻烏龜是寧願死了之後享受這樣隆重的祭禮,還是寧願自由自在地在泥濘地裏爬行呢?”

這就是莊子,寧願放棄世俗的榮華富貴,也要追求獨立自由的生活,這種追求獨立自由的背後,是他獨立自由的精神人格。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總是不知不覺,活成了金錢、名譽、地位的奴隸。爲了所謂的成功,爲了人前顯赫,爲了物質享受,他們謹小慎微,看人臉色,委曲求全,甚至違背良心,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漸漸地,他們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在物質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最終不能擺脫,走上罪惡的道路。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可悲可嘆啊!

因此,我們常常說的“不自由”,其實並不是我們真的不自由,而是我們用貪婪與慾望,像繩索一樣捆綁住了自己,使我們失去了飛翔的翅膀。

如果我們減少慾望與執念,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虛名,真實地面對自己,那我們不是也可以像大鵬鳥一樣,盡情地翱翔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嗎?

二、提升境界格局,培養胸襟氣度

莊子在《逍遙遊》中還講了一個蜩與學鳩的故事。大鵬鳥飛在九萬里高空的時候,蜩與學鳩開始嘲笑它說:“那傢伙花那麼大力氣,飛到那麼高的地方,不知道要幹什麼!你看我們多輕鬆呀,扇扇翅膀,就能飛到榆樹上,不想飛的時候,就落到地上,不是挺好嗎?”

蜩與學鳩之所以嘲笑鵬鳥,是因爲對它們來說,即使用盡力氣,也只能飛到榆樹那麼高的地方。所以站在榆樹上看到的一切,就是它們眼中的整個世界。有限的能力和見識使它們既不知道鵬鳥能飛那麼高,是因爲有着若“垂天之雲”的巨大翅膀,也無法想象鵬鳥在高高的天空所看到的一切就如同“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對鵬鳥而言,地上的嘲笑根本聽不到。

一個人的能力與視野決定了他的胸襟、氣度與格局,我想這就是莊子要在這個故事當中告訴我們的道理。

日本著名企業家、京瓷株式會社創始人稻盛和夫在他的《幹法》一書中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曾經有個京都名牌高中的畢業生,頭腦非常聰明,因家庭原因不得已當了他的助手,但是內心總是很不甘心。對稻盛和夫的科學技術研究也很不感冒。

每次稻盛和夫因爲實驗數據測定的準確,而高興得從地上蹦跳起來時,他總是在旁邊冷冷地看着,彷彿與他毫不相干。直至有一次,稻盛和夫又表現出這樣開心的樣子,他終於用鄙夷的眼神看着稻盛和夫說:“值得男子漢興奮得跳起來的事情,一生中也難有幾回。但看你的樣子,動不動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甚至要叫我同你一起高興,我真的覺得你很輕薄。”

果然不久之後,這個助手就不辭而別了,當然也沒能最終一起見證稻盛和夫所創造的各種奇蹟。稻盛和夫後來說道:“如果當初他能理解我這樣做,是因爲我在爲自己每一個小小成功而開心,並以此作爲繼續前進的動力,那他應該加倍努力纔對!可是他卻選擇了離開。如果堅持下來,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怎樣,當然不言而喻了。

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像蜩與學鳩嘲笑大鵬鳥那樣去嘲笑那些努力的、認真的、奮進的人,因爲嘲笑只會暴露我們的無知和狹隘!只有當我們通過努力學習,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增長了見識之後,我們纔會懂得,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我們更優秀,而他們更優秀,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努力!所以我們永遠也不要認爲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也永遠不要瞧不起任何不如我們的人。

三、學會轉換思維,化無用爲有用

《逍遙遊》中還記錄了莊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之間一段有趣的對話。

惠施說:“我有一個特別大的葫蘆,看起來容積不小,可是拿來裝水,啪嗒一下就掉地上了。把它拿來當水瓢吧,又找不到合適的水缸。”莊子不急於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講起了宋人“不龜手”的故事。原來從前有個宋國人,家裏有祖傳的防止冬天手生凍瘡的祕方,於是世代憑着這個祕方,開了個染布坊。

後來有人花重金買走了這個祕方,獻給吳王。在一次吳國和越國的水戰中,這個祕方派上了大用場,這個商人也因此得到了幾塊封地。於是莊子就對惠施說:“你怎麼不知道把它綁在腰上,飄在大海上呢?那將是多麼愉快而愜意的旅行啊!”

惠子不甘心,又說道:“我有一棵大樹,可是長得太難看了,連做木工活的師傅都嫌棄它,所以這棵就跟廢了一樣,一直到現在還在那待著呢。”

莊子卻說:“你以爲這棵樹沒用嗎?我正好躺在樹下呼呼大睡呢!”

這就是莊子的轉換思維,化“無用”爲“有用”。在惠施眼裏,葫蘆雖大,既然不能拿來裝水,那就大而無用。樗樹高大粗壯,可是連木匠都不看一眼,那就跟廢物一樣。可是莊子卻不這麼看,葫蘆雖然因爲大而不適合裝水,卻可以用來綁在身上,幫助自己在大海上漂流。樗樹雖然沒被木匠看上,但是它卻倖免於刀斧之災,所以才能一直活在世上,供人歇息納涼。

在這段對話中,莊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當我們在別人眼中有用時,也許我們也將失去自己一些最寶貴的東西。相反,當別人認爲我們“沒用”時,或許這纔是我們最能展示自己的時候。

稻盛和夫在剛畢業進入公司時,公司正瀕臨倒閉,入職還不到一年,同期加入的大學生就紛紛離職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就連附近雜貨店的老闆也善意地勸他:“離開這麼破敗的企業吧,不然連老婆都會找不到!”朋友們也同情地說道:“稻盛君真可憐!成績這麼好,卻只能待在這樣沒出息的地方!”幾乎在所有人眼裏,他如果繼續選擇留下,人生就註定了失敗!

可是稻盛和夫卻並不覺得自己留下來一無用處,相反,因爲懂專業技術的人都走了,公司只能把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的任務交到了他身上。而他也在一種毫無干擾的環境裏,得以盡情發揮,忘我工作。經過他的努力,在還是25歲的年紀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多項出色的科研成果,成爲無機化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星。

而隨之以後,他的人生開始了良性循環,不斷有新的研究任務落到他的頭上,最終他因爲開發出了“U字型絕緣體”而接到了松下電子工業的訂單,終於徹底挽救了原來搖搖欲墜的企業,而他也最終將公司發展成日本最知名的企業。

試想一下,假設當初稻盛和夫因爲在別人眼中“繼續留下不會有前途”而離開公司,他會有後來獨自承擔新材料研究的機會,並且通過努力從而取得後來的成功嗎?

這其實就是莊子的智慧:“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有用”,也沒有絕對的“無用”,關鍵是看你怎麼用。只要找到適合的舞臺,你就有真正的“大用”。所以,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要像莊子一樣,學會調整心態,轉換思維,從另一個角度發掘自己的潛能,把不利的因素轉換爲有利的因素,或許我們還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爲社會服務的角度來講,莊子的人格也許不如儒家的孔孟豐滿,但是莊子追求的真實、獨立、自由,難道不也是我們所向往和追求的嗎?而且在當今社會,人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怎樣解壓,怎樣釋放,莊子超洞察一切,又超脫一切的智慧不也是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啓示嗎?

作者:張莉,杜保瑞教授私塾碩博班第6學期學員。

如果您覺得不錯,請關注並轉發。如果您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請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