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禪寺茶業的勃興與寺院科配任務的繁重及金朝的禁茶令不無關係

茶與禪的有淵源,茶的來歷有個美麗傳說,與禪宗鼻祖菩提達摩有關。晚唐五代兩宋以來,禪寺有自己的茶場,禪者摘茶喫茶的公案遍見於燈史。趙州“喫茶去”公案,遍傳天下叢林。至兩宋時,禪林無寺不種茶。大慧宗杲手書“茶禪一味”四字,遠傳東瀛,於是開日本禪道。爲何禪寺茶業至兩宋時忽爾勃興呢?筆者無意發現有二三點背後原因,略說如下,以餉來哲。


世俗待客以酒,寺院戒酒,只好以茶待客了。晚唐禪法大震南北,著名的有“北趙州,南雪峯”,此二老往往酬來學曰“喫茶去”或“且去喫茶”。風穴禪師見來學,常曰:“俊哉!且坐喫茶”。楊岐禪師,也常以“且坐喫茶”而酬機。禪寺每值春、秋二季請執時,亦要請各寮首領執事喫茶。每逢結夏、解夏、佛誕、除夕、元旦、端午等重大節日,禪寺也要舉行普茶法會。即便清苦寺院奉不起茶待客的,也要以蒿湯代敘茶禮。禪者嗜茶,禪林以茶待客,的確符合佛制,徹底拒酒於三門外矣。


據《金史》“禁茶”條載:


泰和五年(1205),尚書省奏:茶,飲食之餘,非必用之物。比歲上下竟啜,農民尤甚,市並茶肆相屬。商旅多以絲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而易無用之物也。若不禁,恐耗財彌甚。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應食者,以斤兩定罪賞。

意思是說,茶乃飲食之餘的消遣品,而不是必食之物。不喫飯會餓死,不喫茶不礙事。金朝轄區不產茶,必從大宋國進口。金朝農民競相啜茶之風熾盛,每以絲絹與茶交易,耗費頗巨。爲了不耗金朝貴重絲絹品,政府就下令禁止農民啜茶。七品以上的大員家庭方許食茶,仍不許茶葉上市交易,更不許以茶饋獻親朋好友。七品以下官員及農民皆無啜茶資格,無故而啜茶者,按所啜茶葉斤兩多少而定罪,檢舉告發者有賞。


對金朝來說,茶的確是奢侈品。初下禁茶令較爲寬泛,後來又一次下令禁茶。如:


元光二年(1223),省臣奏:金幣、錢穀,世不可一日缺者也。茶本出於宋地,非飲食之急,而自昔商賈以金帛易之,是徒耗也。泰和間,常禁止之。後以宋人求和,乃罷。兵興以來,復舉行之,然犯者不少衰,而邊民又窺利,越境私易,恐因泄軍情,或盜賊入境。今河南、陝西凡五十餘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值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財三十餘萬也,奈何以有用之貨而資敵國乎?乃制親王、公主現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賣饋,餘人並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錢一萬貫。


對金朝來說,茶似乎是毒品,與鴉片似的。一旦沾染上嗜茶之癮,亦很難戒除,不得不用絲絹品換茶喫。金朝不產茶,茶產於大宋偏南一隅,水軟土溫之地才產茶,金朝氣候嚴寒無法植茶。茶在金朝是進口奢侈品,價格昂貴,全用金帛易茶的確不合算。雖說金朝政府下令禁止茶葉上市交易,但以販茶利重故,邊民總會窺利越境私易。金朝政府爲抑制金帛大量易茶外流故,於是又一次下令禁茶。這次禁得極嚴,惟親王、公主,及現任五品以上的官員,纔可以家中貯蓄茶葉,然亦不許賣饋。五品以下及農民,一律禁止啜茶。無故而犯禁茶令者“徒五年”,檢舉告發者賞寶錢一萬貫。金朝政府採取賞罰制而禁茶,以抑制金帛的大量外流。


南宋偏安一隅在江南,水軟土溫,最適宜種茶。茶又有出口金朝的途徑,貿易茶葉有暴利可圖,大宋爲了能以茶貿易得金朝更多的金帛故,於是大力種茶產茶。南宋時形成的禪宗“五山十剎”,其周坡地梯田最適宜種茶,所以禪寺茶業在南宋得以勃興。


唐宋時,寺院已開始負擔稅賦了。據《舊唐書∙李吉甫傳》記載:“京城諸僧有請以莊、磑免稅者。吉甫秦曰:‘錢米所徵,素有定額。”這說明在811年之前,對京城寺院的田地及碾磑已徵稅,寺院亦須負擔錢、米二稅的徵收。又云:“節浮費,欲例卷爲官民戶、僧寺代輸全年夏稅及累載畸零。”這說明宋代寺院必納夏稅。景德四年(1007),永安寺“夏秋二稅正輸現倉”,兩宋與唐一樣,寺院必須向國家繳納二稅。晚唐至兩宋時,僧侶由免稅賦到繳納雜稅再到實施兩稅法以後喪失免納正稅的特權。兩宋的寺院除必繳之兩稅外,還須負擔和糴、和買,“僧寺之廢興……然吾觀江、湖、浙之和糴、運糴”。寺院沉重的稅賦,導致“僧逃屋敗者過半”的現象時有發生。此外,宋代寺院還須負擔鹽、酒、醋、香以及茶葉等科配任務。政府亦以各種名目令寺院出田輸錢的苛捐雜稅,如史籍記載的“義田”“版帳錢”。宋代對寺院稅種的增多、攤派的加劇,雖增加了政府稅收,然亦使寺院僧侶生活處於困窘狀態。那麼,宋代禪寺茶業的勃興,與寺院須負擔的茶等科配任務有關。茶乃科配任務之一,所以宋代禪寺皆種茶,禪寺茶業忽爾勃興。


筆者認爲,宋代禪寺茶業的勃興,與如上三點不無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