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我》:發人深省的結局

昨天看了一部電影,結局太出人意料,發人深省。

電影名叫《別忘了我 Remember Me》。主人公泰勒,父母離異,父親查爾斯是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是工作狂。22歲的泰勒有個讀小學的妹妹,還有個哥哥幾年前自殺身亡,泰勒認爲父親沒盡到爲父者的責任,對他懷恨在心。影片的最後,泰勒與父親終於和解,他們相約在查爾斯的辦公室會面。這個早上,查爾斯決定在見泰勒前先到前妻家接小女兒上學。泰勒得知父親終於願意花時間陪伴妹妹,非常高興,他先到查爾斯的辦公室,看到父親的電腦的屏保是兄妹三人的照片以及他們與父親的合影,知道父親其實是愛他們的。

泰勒站在父親辦公室的大落地窗往外看,露出笑容。這個時候,影片結束是個皆大歡喜的大結局,他與父親和好,與女朋友也冰釋前嫌。影幕切換到泰勒妹妹的教室,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那天的日期“2001年9月11日”。然後又切換到泰勒所在的世貿中心大樓。

一切是那麼猝不及防。影片的末尾,是地上散落一地的泰勒的日記本。泰勒的生命,泰勒即將開始的美好未來,被無法防備的恐襲奪將而去。

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卻是如此真實合理。那幾千個生命,以及他們的未來,在那一天,消失殆盡。而這,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九一一,雖然是個發生在紐約的災難,發生在美國的災難,也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在那一天,人性的惡突破了新極限。

另一部電影,《天堂此時(Paradise Now)》,打破了我對恐怖分子的認知。電影是講兩個巴勒斯坦年輕人卡里德和賈馬爾的故事。他們只是普通的青年,跟其他年輕人一樣,有時開傻傻的玩笑,有時裝成酷酷的樣子。他們有愛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喜歡的女孩。前一天還跟朋友說說笑笑,猶豫要不要向女孩表白,第二天就穿上裝了炸藥的背心,入到以色列進行恐襲。

原來恐怖分子也不一定全是窮兇極惡的亡命之徒。

施行恐襲的人很可惡,但其實他們在某個層面上也是受害者。那真正的壞人是誰?是幕後策劃惡行的人嗎?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理由,要報復侵略的人,或者更“高尚”,是爲聖戰。

泰勒的世界和這幾個巴勒斯坦年輕人的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是厚厚的隔層。這隔層中一層叫地域,一層叫種族,一層叫國家,一層叫語言,一層叫宗教,一層叫歷史。世界要實現和平,需要這隔層的消融。而能使隔層消融的工具則叫包容和獨立思考。因爲包容,所以不再有仇恨。因爲能獨立思考,纔有能力去判斷被強塞的各種價值觀各種信念中,哪些是垃圾,哪些要保留。有了這兩樣,身處不同世界的人才能願意和有能力去打開一個一個的隔層,有機會去互相理解,交流,然後和解。

二十年前的911那天,有一個小鎮的人的舉動讓人感覺人類還有希望。小鎮是加拿大紐芬蘭省的甘德鎮。甘德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個機場是許多國際航班中間停留加油的站點。911那天,全美國的機場都拉響了警報,於是有38架民用航班和4架軍用飛機被指定到甘德機場降落。

這個只有1萬人口的小鎮一下子來了近7千驚魂未定的客人。甘德的人們像對待家人一樣接納了這批空中“難民”。學校、體育館,小鎮能夠開放的公共場所都成爲這些“難民”的臨時住所。有的人家開放了自己的家接納外鄉人。

5天的時間,甘德鎮的每間廚房都在忙着烘焙準備膳食,不讓一個客人餓着。在甘德鎮,這些難民,在鎮民的眼裏,每一個都是家人,種族的牆、宗教的牆、年齡的牆、性別的牆、性取向的牆,全都消失,全被無視。

也許,不忘卻歷史,懷念那些災難中喪生的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成爲一個“甘德鎮人”,這樣,仇恨就無處容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