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31】体系地锻造自己

书,在近十年内是读了不少的,特别是近三年来,更是加大了“剂量”,尤其经典作品。

但是,为什么感觉长进不大呢?原因需要究竟。深长地想来,大概缘故有二:一个是“体系化地锻造自己”的问题,一个是“实践场”的问题。

人生实践,毕竟是受“场所”限制的,即便“千里马”,在马棚中也是施展不开腿脚的。所以,“在什么地方干”是个问题。吴军博士讲,青年人要发展,选择在什么样的城市至关重要。这话一语中的了,也就无须我再赘言了。

“体系化地锻造自己”,这倒是可以多说几句的。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是青年人“体系化地锻造自己”的“好起步”。

之所以这样讲,首先是我个人的原因。我在青年时代(1980年代)是没有“条件”读到这本书的,读到时已是“人到中年了”,故而有一个慨叹:我在青年时若读到此书,人生样式将大改观!

今天的青年呢?据我了解,没读过的十之八九。据网上信息,该书是教育行政机关推荐的“八年级必读”,亦即初中二年级学生必读,但准备“中考”,这书就“靠边站了”。高中要准备“高考”,又一次让该书“靠边站了”。所以,大学必读之,就不能再后延了!

那么,这“十二封信”是怎样的体系?我的研判是:青年人生必须的思想体系。有了这个“必须”,青年人生发展才会走向必然的成功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青春岁月,更是关系人的一生的。人,若非终生修养,怕是谈不上什么人生境界的。

我以为,以这个《谈修养》作为“体系化地锻造自己”的底蕴,个人修养才会步步高

什么样的修养最为关键呢?我观之,其中的一篇《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该是要害。“最大抵抗力的路径”不是最为锻造个人的顽强意志与毅力?有了这样修养的意志与毅力,人生还有“走不通”的道路吗?

文学,不是消遣,不是娱乐,而是“人性之眼”。于纷繁复杂人生中,不能看透“人性”,何以处人处世?

不论青年,还是老年,居处都是特定地域的,亦即“局限性”的,而文学却让人广开视野——有历史,有现实,也有未来。青年,凭借文学这个“间接之眼”,最可构造自己的“直接观察力”。可以说,青年有了敏锐的文学之眼,即可少迷茫而透辟人生了。例如,高尓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很能让人直面社会,奋斗人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亦是如此。

青年更要切记:没有厚重的文学修养,就是没有文化的人。

美,该是社会与人生的最高追求了。基于此,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就是必须与必然的“锻造自己之体系”

富裕之后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追求和实现更为高尚的人生之美。但若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何以发现和创造美,这“追求与实现”又从何谈起呢?

必须明白:自发的“感觉美”与自觉的“理性美”,不仅是个“量”的问题,更有“质”的巨大差异。明白了这个问题,这《谈美》读出来的“味道”就大不相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