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鷺的詩


今天聽了王崧舟老師的《愛上語文》第六集:言與意之間的轉化。

不但享受了語文中意象之美的魅力,而且學習了由言到象再到意的轉化之法,真是收穫滿滿。

比如,我們學習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3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整首詩都在寫“愁”,卻不見一個“愁”字,只有最後一句中出現了一個愁字。她是在用“三杯兩盞”、“滿地黃花”、“梧桐細雨”之意象表現自己的愁緒和無奈。寫到最後仍覺不夠,用一個“愁”字推波助瀾,真真是濃得化不開的愁!

再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讀來你似乎看到山前白鷺自由飛翔,水中鱖魚肥美,斜風細雨,漁翁垂釣。

李白筆下的白鷺是這樣的: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傍。

一隻孤飛的白鷺輕盈、悠閒、獨立的神態躍然紙上。

讀詩是要見景的,即由言到象的轉化。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一回中寫香菱跟黛玉學詩。黛玉讓她先讀王維的五律、李白的七絕、杜甫的七律各100首之後再來談感受。

有了鋪墊之後,香菱亦有了感覺。她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見到的是籠統的景;在理解“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時已經能夠看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清晰可見的景。那麼,這樣的體會肯定會更深刻。

這就是我們語文中意象美的魅力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