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6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基本觀念及嘔吐主方(吳茱萸湯/半夏瀉心湯)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這一條又是一個治症原則:如果病人嘔吐出來都是膿,可能胃裏化膿了,這時不要去治嘔,若去止嘔,膿就吐不出來了,更壞事,讓他吐完就好,就像酒客嘔吐一樣,吐完就酒醒了。然吐血是要去止的。

先嘔卻渴者,此爲欲解;先渴卻嘔者,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嘔吐後說口渴是正常,胃裏津液喪失很多,表示要好了。喝酒喝太多時,會噁心嘔吐,吐完後第一個現象就是口渴,這類吐沒有什麼大礙,只是因爲喝酒過量或是喫到不乾淨的食物所引起的,吐完後休息一下也就好了。

先渴卻嘔”,因爲口渴去喝水,一喝水就吐掉,從這個症狀可以知道此人“水停心下”,就是胃中有水飲,這個水是冷水,當屬“飲家”之人,是小半夏湯證。生半夏2錢,滌水力量很強,一下去,噁心就去掉,生薑2片,解半夏的毒。

嘔家本渴”,嘔吐的人吐完後本應口渴,但是“今不渴,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表示此吐家本身還有支飲,芩桂術甘湯也可治心下支飲。

苓桂術甘湯和小半夏湯的差異在哪裏?小半夏湯的飲只是在胃裏,病人只有噁心而無暈眩。芩桂術甘湯的飲在整個橫膈上,病人一定有暈眩。

臨牀上,當遇到病家嘔吐完了以後,要詢問病人有無口渴,如果吐完後口渴就是好了,吐完後不渴,就要多注意了。

問:病人脈數,數爲熱,當消谷引飲,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爲胃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爲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病人的脈跳得很數,“”代表熱,照理說應該是裏面會“消谷”,就是食物喫下去馬上就消化掉,結果喫下去以後反而吐出來,這種情形是病人吃了發汗藥所引發的。有的人喫麻黃湯或者是桂枝湯、葛根湯之後,汗發出來就好了,而有的人會造成中膈上焦氣虛。胸爲陽之所在,肺主皮毛,一發汗肺裏津液發出去了,肺陽變虛,中膈會上升,會動膈,這時脈跳得很快,看似胃熱,實則不能消谷,是虛數的脈,因爲此人平時胃中就比較虛冷。所以《傷寒論》中張仲景說病人喫桂枝湯發完汗以後,喫一點稀飯最好,“啜熱粥”,就是擔心萬一遇到病人本身腸胃就不是很好時,可以預先做防範,以免病家因爲被髮汗後造成腸胃津液枯竭的窘境。所以平常感冒好了以後,不要馬上喫食物,尤其是肉類要避免,免得胃腸無法將之消化而成爲宿食,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

脈弦者虛也”,“弦”就是水,胃裏是虛寒的人如果發汗或攻下,會產生“胃反”的症狀。本來食物到胃裏磨碎後進入小腸,現在逆反過來,沒辦法往下走。長期喫生冷食物、冷飲,日久胃變虛寒,胃反時的症狀是“朝食暮吐”。

所謂胃寒就是胃的蠕動減慢了,於是早上喫的食物到了胃裏面,就停在胃中,一直到傍晚時,病人感覺胃裏脹脹悶悶的,很難過,感覺吐掉比較舒服些,這就是朝食暮吐。有兩種吐的現象,一種是喫下去馬上就吐,這是喫太多了,另一種就是朝食暮吐。

寸口脈微,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這裏開始講的血虛辨症法。如果摸到“寸口脈微”,寸口爲胸陽之脈,就是上焦,正常的脈應該比較洪,結果卻摸到脈微,“無氣”的脈。“無氣則榮虛”就代表血虛掉,“榮虛則血不足”這個人血不夠,“血不足則胸中冷”,因爲胸是諸陽之會的地方,故經方的觀念是把陽補足血纔會回來,光開補血的藥而沒開陽藥則無用。摸脈時結合望診,看手心的顏色和臉色來判斷是否血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爲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趺陽脈即衝陽脈,正常的脈是浮而緩,因爲胃的常脈是緩脈,一息四至,表示胃的蠕動正常。如果哪一天胃蠕動變慢了,胃氣就浮起來,此時摸到的脈就是浮的,所以摸到浮脈實際上是虛。

澀則傷脾”,澀是血不足的脈,結果“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這就是剛剛講過的胃反的症狀。食物喫到胃裏面,就停在胃裏,胃沒有辦法把這些食物磨碎消化掉,時常是早上喫的早餐,到了傍晚時分又吐出來,叫做朝食暮吐。如果朝食暮沒有吐,這只是消化不好,就是《仿寒論》中提出的幾個瀉心湯證。“脈緊而澀”,所有的緊脈都是寒,澀脈代表虛,處方時要同時開去寒和補虛的藥。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有嘔吐現象時,不管病情如何,絕對不要去攻下,這是治療原則。只有陽明燥實才可攻下,嘔吐只是虛寒,停在少陽症,大柴胡湯介於少陽陽明之間,兼有嘔吐。攻下的藥均寒涼,誤用胃會更寒,造成胃反。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即打嗝,有三症:1、“噦而脹滿”:打嗝時同子肚子脹滿,用橘皮生薑湯。橘皮2錢(辛香發散)、生薑2片(去胃中水)煮水喝,胃中虛熱時用,實熱要用大黃。如果沒有好,要看到底是大便不通還是小便不通?知道何處不利,將之利出後嗝逆就好了,但這只是一般的嗝逆。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蔘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2、“嘔而胸滿”:胃中虛寒引起的嘔用吳茱萸湯。3、如果是胃氣將絕時的“噦”:用茯苓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是最後一劑,胃氣回來有胃口喫東西就救回來了。

吳茱萸湯特殊的治症:強烈頭痛。痛從肩胛到後腦,再沿耳後到太陽穴,一劑解痛,下針效果也很快,可配合使用。吳茱萸補肝陰,即補肝血不足,肝經絡到百會再到眼,產生頭頂痛、眼睛痛,肝經又絡到乳頭,乳癌剛開始時大多在乳頭處,乳頭下陷(陽氣下陷)都是危症。故肝血不足時會有強烈的頭痛,體內陰寒讓血管變得細小,血通不過,頭痛得很強烈。若病人每次頭痛得厲害時就大吐,便已經是吳茱萸湯證了。

肝虛肝實都會腫大,肝腫起來頂到胃,病人就會噁心嘔吐。如何知道肝虛?晚上好睡,沒有東西在裏面是虛,1-3點醒不能睡是實。

劑量:吳茱萸3錢,人蔘(黨蔘)1-3錢,生薑4-6片,大棗12枚。吐得很嚴重時加重人蔘和生薑。

吳茱萸很苦,性熱,不僅能去肝陰寒,還能去胃家寒症。強烈頭痛兼嘔吐、手腳冰冷也是吳茱萸湯證,胃下垂虛寒症亦是。哪怕婦人經期頭痛嘔吐亦用吳茱萸湯,只要有症,不管什麼原因。治嘔吐家時,因爲病人已經嘔吐了一段時間,胃的津液必然傷到,所以仲師都會加人蔘、生薑、大棗把吐掉的津液很快補回來,再靠吳茱萸讓肝的功能馬上恢復。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胃裏冷沒東西便“乾嘔”。心肺一帶,如果心氣不足,病人症狀就是“口吐涎沫”,涎沫是白白的津液,表示此人心臟力量不夠。這裏仲師不治上焦,卻還是用吳茱萸湯,因爲這寒來自胃腸。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蔘 甘草各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ー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腸鳴”就是水跑到腸子裏面去咕嚕咕嚕叫,在瀉心湯證裏面就可以看到。《傷寒論》的原則之一是:有表症時不能攻下。若攻下,表邪下陷,輕則心下痞,重則成懸飲,十棗湯證或甘遂半夏湯證就是這樣來的,我們有五個瀉心湯對付心下痞。

黃芩對應胃,胃裏有發炎、舌苔黃都用黃芩。到了小腸裏(腸鳴)用黃連,“”是胃裏有停水,用半夏。胃裏太冷了,食物和水一路跑進小腸,小腸也是冷的,用乾薑溫中。人蔘、甘草、紅棗把吐掉的津液補足。

臨牀上,病人常年下利,喫完就拉肚子,半夏瀉心湯證。半夏瀉心湯證出現時,病人一定有腹痛兼有腸鳴。一般腸胃病都會用到此方,半夏瀉心湯是治痞的主方,簡單講就是治胃痛的主方,胃病、急慢性胃炎的主方。如果病人嘔、心下痞、無腸鳴無腹痛,就是甘草瀉心湯。如果是下利腸鳴很嚴重,半夏瀉心湯都去不掉時重用生薑(5-7片),生薑排腸胃中水,便是生薑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專治腸鳴嚴重的下利。

劑量:半夏5錢,黃芩3錢,乾薑3錢,人蔘2錢,炙甘草2錢,黃連1-2錢,大棗12枚。如果只是心下痞無腸鳴,把黃連拿掉,依證加減。

腸鳴是因爲很多水在腸裏造成的,但是當水進入腸間後所產生的雷鳴,也會有肚子咕嚕嚕的叫聲,這已經是己椒歷黃丸證了,病人不下利。

注:文中涉及到的處方僅供學習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