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老子的鲁迅

少年不知人间味,读懂已是过来人,说的十分到位,在我们一生中,就是一个感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深邃到简单的过程里,人们都要经历日升月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婚商嫁娶,功名利禄。

那老子六十三章的文字可以记载一些做事的道理。老子追求的是无我中的大我,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行,无非就是解开结缚,从幻象中解脱,以无生灭的因地心,证得无生灭的究竟果;要或的明白,就要知道生与死的意义,还要对生死有着深刻的认识于辩证的剖析,所以修行人必须以大勇猛心捐弃一切有为相,此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样的修行可以到寺庙里于僧人探讨,可以到尼姑庵里于尼姑交流,可以到大学科研单位于教授探讨,要有可能,最好能与王阳明有个对决。

有时间对鲁迅先生经常怀念,可能与生活及世界观的看法有关,这里也是那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不去强求比人的认知,也不去过多的解释自己,在这个书于自己的人生世界里去感悟书于自己的那份人生己观。我以前说过,再过一个世纪,鲁迅先生依然会活跃在人们的思想里,我非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真的读懂了老子,即便外人没有几个可以那样说,我在这里还是给先生强调一下。观古今当下,通常的世人皆以名位为大,以利禄为多而取之。然道至虚微、淡泊无物,皆以为小少,故弃而不取。真的是这样,没有几个人可以超凡脱俗,有也是间歇性的;回头看看鲁迅先生的思想,也就明白了许多,我认为先生的思想见其作品,至少从作品是那个可以看到先生的部分思想,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深刻的命题,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从中也可以更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与世界,先生的思想大部分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很多人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在说我记载的圣人,圣人去功与名,释智遗形,而独与道游,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故以至小为至大,至少为至多,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试观世人报怨以德,则可知矣。货到当今的世界里,且世之人,无论贵贱,事最大而难解者,怨也。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遂相构结,以至杀身灭名,亡国败家之祸;当前最好的阢陧的故事也有,被加拿大无端扣留的孟晚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甚至有积怨深愤,父子子孙,累世相报而未已者,此举世古今之恒情也。岂非其事极大且多哉;可以总现实的解读也有案例存在,河南万隆国际的父子之战,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老子的论调“斯则怨乃事之至大而多,人人必有难释者,殊不知有至易者存焉,是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大其小,而多其少也。天下之事,何独于怨,而事事皆然。故天下之事至难者,有至易存焉,至大者,有至细存焉。人不见其易与细,而于难处图之,大处为之,必终无成”。“难”、“大”皆有为相也。“易”、“细”,大道,至易、至简,至细、至微,离名绝待,离是绝非。这样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要细致,要有远见性,在想到鲁迅先生的一生,我们有时候也是汗颜,从优渥的地主家庭出身,学问不子安话下,学者-教授-文人-救国人士-作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我的总结里,先生有着这样的称谓,我认为先生也是读懂了老子的人,更是在老子的影响下有所延伸的那个人。

廖良明 书于山东聊城齐鲁大厦

2021年9月29日(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