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科技,忽略了這麼一羣人

今天,終於在一個公號上看到了,被互聯網邊緣化的老年人羣體,是怎樣的艱難!

劉雪華,當年紅極一時的瓊瑤劇女主,號稱“眼淚皇后”。近年來她還是“太后專業戶”,比較熟悉的是在《甄嬛傳》裏演太后的這位“美人”。

最近,她參加了B站的綜藝節目《屋檐之夏》。

這個節目,是讓幾個漂在外地的年輕人,住進了幾位獨居老人的家,記錄他們一起生活的狀態。其中一位獨居老人,就是劉雪華。

她說自己是個50後“宅女”,很無聊,平時都不出門。她一個人生活了10年,幾乎所有現代化的東西都不會用。

小姑娘發消息問她要不要喝早茶,她看到了卻不會回覆,只好打電話過去說。

劉雪華說,她不會上網,家裏的智能電器都被她用成了傻瓜機。

手機用了五六年,但只會用來打電話、打麻將。

電視也只會開關機,一旦有人動了設置,她就調不回去了。

劉雪華出道很早,從小就獨立,還是一個大明星,賺錢不少。

她接觸的東西、生活的環境,應該比大部分人都更豐富、更新潮。

可是,62歲的她,也已經跟社會脫節了。


現在,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大概有2.6億,獨居和空巢的老人超過1億。

1億,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

劉雪華這樣的“大明星”,還可以有保姆照顧,而中國大部分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面臨的困境遠超我們想象。

時代發展太快,而獨居老人們跟不上現代科技的發展,身邊又沒有人教,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被時代拋棄。特別是疫情之後,手機,互聯網的強大確實讓我們方便了不少,卻忽略了身邊有那麼一羣人,用的還是老式手機,只能打打電話;甚至有些老人都沒有手機。

有幾個真實的新聞:

1.

2018年春運,有一位58歲的大叔,跑了6趟上海火車站,也沒買到回安徽老家的票。

工作人員讓他上網去看後面幾天的車票,他根本不懂。

後來工作人員又建議他買其他車次,或者買長途汽車票,他好像也沒聽懂,表示不行。

情急之下,大叔當場下跪。

他說,自己一個人在上海做綠化,女兒一家都在外地。

他不願意麻煩女兒,想着自己在車站買了票,就揹包回家。

沒想到,這票卻怎麼也買不成了。

給了年輕人巨大便利的互聯網,對老人來說,卻成了生活的巨大障礙。

2.

2019年8月,深圳一對老人去看牙,因爲不會網上掛號,連續3天都沒有排到號,又心急又牙痛,當場痛哭。

3.

還有廣州一位80多歲的奶奶,揣着一沓錢跑去營業廳繳費,結果工作人員“拒收現金”,讓她焦急萬分。

4.

去年8月,遼寧大連。

一個老人進地鐵站時,工作人員請他出示健康碼。

可老人根本不懂什麼是健康碼,反覆問“什麼東西?誰給我?”

而工作人員又嚴守制度,一直讓老人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碼才能乘車。

爭執中,老人越來越激動,惱了:“你這孩子無理取鬧!”

最後,安保把老人拉到一邊,還是要他出示健康碼,否則就要報警。

老人也很着急:“你要幹什麼?你說清楚。”

解釋了半天,還是雞同鴨講,工作人員沒看到健康碼,老人也沒搞懂怎麼樣才能坐車……


這樣的事,這兩年特別多。包括我的媽媽,雖然教會她使用微信,使用支付寶,但是出門買菜什麼的一定是拿現金。一是,她覺得還是拿現金比較踏實,不會弄錯;而是覺得使用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會不會弄錯了,被騙了。

以前也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也常常想,老年人,真的是很難啊。

以前的人,從出生到衰老,生活變化其實並不大。一個人到了70歲,可能還是住在17歲的村子,做着17歲的勞動。

但現在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出生時,家裏可能連電燈都沒有,還過着簡單落後的農耕生活。

而隨後這幾十年,各種新鮮科技不斷湧進他們的生活:收音機、電視、冰箱、空調、電腦、智能手機、高鐵、外賣、千奇百怪的APP……

在他們的年代,你想象不到,出門不帶錢就可以買東西,可以借東西。刷刷臉,你就可以把錢付出去。

面對着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他們覺得無所適從。想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太難了

3.

當然,除了不便,獨居老人更面臨着各種危險。

《屋檐之夏》裏,劉雪華講起獨居生活,說:最怕的是萬一出什麼意外,根本沒人會知道。這擔憂非常現實。

生活中,發生過太多這樣的悲劇了。

去年8月,一個安徽的獨居爺爺,不小心在陽臺上摔倒了,動彈不得。

沒辦法,他只能伸手夠住陽臺上的一個盆,不停地敲,希望有人聽到他的呼救。

炎炎夏日,他光着上身在陽臺上躺了4天4夜,才終於被鄰居聽到,救了他一命。

這漫長的4個日夜,他心裏的悽苦和絕望,可想而知。

還有。

去年,瀋陽的一位獨居老人家中起火。

腿腳不便的老人被困在陽臺,披着一塊布蹲坐一角,一直向樓下喊救命。

可是,等消防車滅掉火,老人已經不幸身亡。


老年人是一個龐大的羣體,可是因爲他們年紀大,沒有那麼活躍,也沒有那麼大的價值,所以不太被人關注。

他們的孤獨,他們的不便,他們面臨的風險,都被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這很不應該。但這也是個永恆的難題。

古今中外,真正做到“晚年幸福”的老人,都是少數。

當然,我們總是可以做一點什麼。

《屋檐之夏》這個節目的創意,我覺得就不錯:讓外地的年輕人,去獨居老人的家裏當房客。

年輕人往往缺錢,老年人又渴望陪伴。

如果漂泊在外的年輕人,能以較低或免費的房租,和城市裏獨居的老人做伴,這倒是個兩全其美的選擇。

年輕人省了租房的錢,老年人的家裏,也多了生機。

雙方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照應。

和年輕人共居了21天的劉雪華,說這段經歷非常“酷”。

她向年輕人學到了新東西,也被她們的朝氣所感染。

而這些年輕人,除了省下房租,也在異鄉有了家的感覺,不再擔心孤身一人,被歹徒劫走都沒人知道。

我真心覺得社會應該多一些這樣的探索和嘗試。

幫老人想一想,還有沒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因爲老人自己已經沒有辦法了。

他們不管多麼孤獨無助,甚至悲慘絕望,都很難想到怎麼改變自己的處境了。他們可能連回一個短信都不會,很難再有什麼新奇創舉。所以這是我們未老的人的責任。

希望社會和子女都多關注老人,多爲他們着想,多給他們耐心和幫助,讓他們不被世界拋棄,不活得太淒涼無助。

想想,如果是我們的父母,在公交車上因爲不會用手機而被“圍攻”,或者在家裏摔倒,幾天都沒人發現,我們是何感想。

科技的進步,不可否認的給社會帶來了進步,方便了生活。可是現在,各種APP,小程序,公號充斥,年輕人尚且頭疼,何況是老年人呢?電子產品設計之初就沒考慮到老年人,對老年人很不友好。科技的進步,卻也是巨大的悲哀.

年輕人往往缺錢,老年人又渴望陪伴。如果漂泊在外的年輕人,能以較低或免費的房租,和城市裏獨居的老人做伴,這倒是個兩全其美的選擇。年輕人省了租房的錢,老年人的家裏,也多了生機。雙方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照應。這是一個辦法,卻也有隱憂。一位老年人給出了她的觀點:我不願意幫“年輕人省了租房的錢”。因爲誰也說不清住得久了會不會反客成主?還有很多的“不好說”,我看還是“謝了!不麻煩年輕人了!”

《光明日報》說得好:

“老年人過得體面,生活得便捷,是社會正義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