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試考察英語,想到的線性思維和立體思維


請問,技術面試的時候需要考察英語嗎?

大部分人如此回答:

“代碼寫的好就行,考察英語幹什麼?”

“又不是外企,都是中國人,要什麼英語”

“日後的工作中,使用英文的場景不多,不需要考察英語”

“面試造火箭,工作擰螺絲”

給變量命名真的不容易

There are only two hard th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
-- Phil Karlton

計算機領域只有兩大難題,緩存失效,和變量命名。

可見,命名是多麼的難。我見過很多糟糕的命名,比如下面這2個:

  • data:這是一個完全的廢話。就好比你把很多的文件放在一個箱子裏,然後在上面貼着一張便籤,赫然寫着“東西”。

  • data2:Orz。。

因爲取名字的人,只能想到data這個單詞。而恰好,data可以表達任何東西。

變量命名其實就是英文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英語是必要的。

線性思維和立體思維

英語水平好,能寫出更可讀、可維護的代碼。這是考察英語水平的一個原因。

但這不是重點。

面試時考察英語,不是考察英語本身;而是英語水平能夠反映候選人的其他能力和素質。

在理解這句話之前,需要先介紹兩種認知思維:線性思維立體思維

線性思維 認爲事物間只存在單向的、直線的因果關係,看不到它們之間更多元、更復雜、更隱祕的因果關係。

生活中有很多線性思維的案例:

案例一:紅酒有利於健康

有人長期跟蹤、對比喝紅酒和不喝紅酒的人,發現他們的健康水平有明顯區別:喝紅酒的人更健康 。所以得出結論,紅酒有利於健康。

當然,紅酒中存在一些有利於健康的成分,但這些成分並不多,而且不是紅酒獨有的。也許喫串葡萄,差不多也能得到紅酒的有效成分。

紅酒有利於健康的真正原因是,有條件喝紅酒的人,往往是比較有錢的,社會層次也較高 。人更有錢,就會有更舒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醫療保健條件,更多的空餘時間、更多的運動休閒,更充分的健康意識。真正讓他們更健康的是這些,而不是紅酒。如果這些人不喝紅酒,換成白開水、茶、可樂,他們也是會很健康的。

案例二:社會精英在大學時體育很好

美國的精英,包括大企業高管、政界高官,大學時往往是體育隊的主力甚至隊長。這是否說明體育水平對企業、政府很重要呢?比如投籃命中率高,做企業決策時會更正確呢?

當然不是。在大學體育鍛煉中得到的,不僅是強壯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團隊協作精神,喫苦耐勞精神。直面競爭的勇氣。幫助他們成爲日後精英的是這些心理特質,而不是體育運動本身。

案例三:偏僻地區發病率高

最近在讀丹尼爾· 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 ,書中也提到了一個案例。

丹尼爾· 卡尼曼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心理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得主。《思考,快與慢》是當世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著作之一,研究了人類的非理性行爲,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鴻篇鉅製。

後面我也會分享一下我讀《思考,快與慢》的收穫。

在美國,人們統計腎癌的發病率,發現了一個現象。在很多人煙稀少的地方,腎癌的發病率都會很高 。大量的腎癌發病率都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當你聽完了這麼一個調查結果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結論呢?人們開始找原因,很多人講人煙稀少的地方是不是醫療條件差?是不是喫的食物不對?是不是沒有體檢等等。

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小數定律在起作用 。人煙稀少的地方,調查樣本量很小,當它的調查樣本量很小的時候,就會出現極端的結果。所以可能今年的死亡率很高,到明年突然變得很低。因爲樣本量低就沒法形成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而小數定律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

以上就是生活中線性思維的案例。

那些認爲工作中很少使用英語,所以不需要考察的,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

線性思維容易陷入局部,不能從廣泛角度理解世界,無法發現事物間的聯繫。

線性思維的另一面,是立體思維。認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其他事物產生關聯。

查理·芒格的名著《窮查理寶典》 ,這本書裏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lollapalooza效應”,也是這個意思。

如果能突破線性思維,建立起立體思維方式,對世界的認識就會更深入。

英語好,代表是一個好學生

有人抱怨中國學生學習英語,花了那麼多時間,在以後的工作中,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這不是浪費嗎?

據我所知,大多數企業招聘時,似乎也沒有考察應聘者的英語水平。

也許,是因爲不理解招聘的本質。

招聘,本質是用低成本,來找到合適的人。

什麼是合適?能力、能力、還是能力。

只是,要怎麼體現和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如何在面試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快速、全方位地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並確保他百分百能勝任職位、並在未來幾年內不離職,一直爲公司付出呢?

我很想找到這樣的方法,但真的沒有。

不可能通過面試,找到100%合適的人。只能儘量提高這個概率。

那如何提高這個概率呢?根據歷史來推斷未來。

如果一個人,過去很優秀,那他將來很可能也會同樣優秀。

那問題就轉化爲如何判斷他過去是否優秀了。

答案就慢慢浮出水面了:學歷、大學成績單、工作經驗、跳槽頻率。

英語,恰巧是一個可以判斷能力的依據。

通過了英語四級或六級,表明這個學生上大學時,好好地學習了,沒有荒廢學業。是一個合格、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從中學開始有這個規律,一個學生如果不好好學習,很快就會有兩門學科跟不上 —— 英語和數學。這兩門課程的特點是,落下一段課後,後面的課就聽不懂了。聽不懂就更加沒有學習興趣,就落得更遠,最終會徹底放棄。

相比數學和英文,語文、政治、地理、歷史等課程,即使落下一段,影響也不大,臨時抱佛腳也能應付考試。

企業招聘時,要求學生通過四級考試,不是爲了英語本身,而是爲了確保應聘者是個合格的大學生。英語合格,證明它曾經在大學裏認真學習過。

上大學的時候,能好好學習;畢業後,能好好工作的概率也很大;工作中也是自律、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如果沒有其他更便捷、可靠的篩選方法,企業有必要堅持這個要求,這纔是明智之舉。

總結

招聘是成本和概率之間的博弈遊戲。

每一名候選者,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匹配度 、是概率

企業需要用最低的成本,去找到匹配度高、合格概率大的人。

英語好的人,並不完全意味着一個人是否真正優秀、真正合格。而是優秀的概率比英語差的人更大。

英語好的人,證明他過去是優秀的,將來優秀的概率比較大。

就好比有兩個抽獎箱,一箇中獎率是20%,一個是50%。你會抽哪個箱子?

也許有些人不服氣,可能20%的箱子中獎了,50%的箱子卻沒中獎呢。我雖然大學沒好好學,但是我能力卻很強,公司失去了我,是公司的損失。

因爲英語不好,公司沒有錄用你,對於你來說,也許很不公平 。但是對於公司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公司要的是找到符合它要求的人。這個人符合要求就行,是張三還是李四,是你還是別人,不重要。公司找的是能力,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

而且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責任和義務要對某一個候選人公平。

退一萬步講,你當初英語沒好好學,這是事實呀,不能怪別人。

最後的話,英語很重要,代表着你過去是否優秀;代表着將來合格的概率;代表着當下被選擇的可能。

我們的勤奮和努力,就是爲了能有選擇和被選擇的權利。

但是,爲了能提高一點點被選擇的概率,需要我們不斷勤奮、努力、自律和學習。

畢竟,有時候決定人生的選擇,就是那麼一兩次而已。


我是左耳朵梵高,北理工畢業,現任某金融諮詢公司首席架構師,曾在阿里巴巴中間件團隊任職。沉浸軟件行業十餘年,相信技術能改變世界。譯有《你真的會寫代碼嗎?》
歡迎關注「左耳朵梵高」 。堅持輸出技術乾貨,職場心得和讀書感悟。和我一起持續學習,終生成長吧。


推薦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