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女兒的“較量”

           

                    (一)

      “叮鈴鈴 ——”電話響了。

    “喂,童童媽媽,童童怎麼還有來上課?上午10點是補課。今下午2點,咱們還正常上課。”是前臺老師打來的電話。

    “哦,好的,她12點半舞蹈考級。不過,兩點多就結束了,結束後馬上送過去。”掛完電話,我一看時間——2點04分。怎麼辦,舞蹈考級不知道何時能結束?

    “叮咚——”來了一條短信:考級結束,家長可以來接孩子了。

    太好了,正好結束,兩個地點又緊挨着,遲到不了多久。爲了節省時間,我開始整理女兒的書包,準備接住她後,就讓她揹着書包直接去學習班。

    “童童,來,趕緊,書包拿上。”在樓梯轉身臺,我看到了還在整理衣服的女兒。女兒聽到我的聲音,笑着擡起頭,卻在看到我遞過來的書包時,皺着眉頭說:

    “你,你,哎喲,媽~,你這是弄啥的?”

    “趕緊,下午2點還有英語課。這時候去,遲到不了多久?”我開始把書包塞向他。

    “媽,你,哎喲——,你讓我歇歇行不行,我想回家嘛?”女兒委屈的聲音中,也充滿着煩躁。

    “正常的課,咋能不上呢?難道還要讓老師再給你補課?(上次因爲回老家,就耽誤了課,今上午才補齊)”我追上去說到。

      “我想回去把衣服換換!”女兒說了一條理由。我看到她確實還穿着考級的吊帶舞蹈衣,白色的褲襪,超短的蓬蓬裙。但我已經給她填了一件長風衣,可以蓋到小腿位置了。

    “不換了,再來回跑跑、換換,一節課都沒有了!”

      “不行,我要換,我不想穿這個!”

    “那你說,是換衣服重要,還是擠出更多時間上課重要?”

      “換衣服重要!”女兒毫不示弱。

      “你走不走?”我吼道,而且用眼睛狠狠地瞪着她。我看到她的眼睛裏有害怕,但還後退着身子,準備繼續反抗。

      “我想換換們…”女兒開始落淚。

      我不喫這一套,這衣服不換怎麼了?不換就上不成課了?在我看來,沒有什麼事,比按時、及早到校重要了。

      我追兩步,她退兩步。我吼兩聲,她哭兩聲。我突然想起,今早8點送她去做眼部理療時,曾遇到一對母子的爭執,母親吼着、兒子哭着。當時,我還給女兒說:我最害怕這氛圍了,心累、心碎。

    可是,此刻,我和女兒也正上演着同樣的“劇幕”。我想:一定也有家長正在爲我們的這一幕而心累、心碎。余光中,我真看到有一位母親在看向我。

    於是,我停止了吼叫。轉身拿着她的書包朝學校走去,走有50米左右,我把書包往臺階上一放,然後,快速返回並告訴她:書包在那裏,你不怕丟,就放那裏吧。

    我騎上電車開始回家,走有100米左右, 我假裝接電話故意停下來,回頭觀察女兒的舉動:怎麼不見了,再一看——她已經拿起來書包。哼,還是硬不過我吧。哎,總算拿下一局。

    可是,突然,我看到她拿起書包後,竟是往我的方向——回家的方向走來。這是要造反呀!我把電車車把一轉,站架一扶,三步並作兩步的向她衝入…

    “你去不去?快點去!”我指着她、拽着她,來到了教室樓下。

    “我就回去換換,耽誤不了多長時間。”女兒一邊擦眼淚一邊嚷求着。

    “不行!你走不走——來,不走了,你下來,你下來!”我做好了腳翻她的準備。女兒當然聽得出來,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我一步兩個臺階地開始向她衝去,女兒看到這情況,也趕緊跑起來。

    在教室門口,我看到她擦了擦眼淚,推開了教室門……

    終於,女兒被我“攆”進了教室。

    這場“較量”,終是我贏了。

    可是,我真的贏了嗎?

    我不知道,反正我沒有勝利感。我不知道坐在教室的她,會不會用心?會不會還在爲“降服”於我而耿耿於懷?

                    (二)

    “童童媽媽,童童來了,但不開心。”前臺老師發來微信。我給老師說明了情況,並表態,不用管她。

  “還是讓她回去換衣服吧!這會的課,她上午聽過。她哭得像個淚人。”

    “也恨死人!”我餘氣未消。

    “童童多可愛、乖巧裏。你也真是裏,晚那一會也沒關係,老師再給她補都行,非要給人家趕嫩緊。她們這個年齡段,有時會堅持自己的思想裏。”前臺老師又發來了一條短信。

      可愛、乖巧?有嗎?我怎麼只看到了可恨點。

    “童童都好到哪了,俺們那個,現在啥都停了,一言難盡…眼裏沒光,臉上沒笑,整天迷糊…”

    仔細想想,童童的學習班都是自己操心,8歲起,都開始自己一人上下學。爲了不遲到,我常在樓下看到她飛奔去學校的身影。沒有說過“不上”,也沒有整天“愁容滿面”,即使有時候捱了批評、落了淚,也會很快做好調整——自己擦、自己洗,然後再出門或上學。更難得,她常常是擦乾了眼淚,笑容就爬上了臉龐。

    自己今天下午又何必這樣“死勁”“死磕”?而且又是一下子把童童“打壓”到極點——覺得她哪哪都不是。

    到家後,我纔看到她考級時,我給她裝的水,一口都沒有喝。而現在,又被自己“攆”到學習班了…想着,我開始給她準備換洗的衣服。

                      (三)

    “叮咚——”要換衣服的女兒回來了。

    “三分鐘,速度快點!”我這嘴巴還是不“服軟”。

    “嘭——”女兒竟還把我關到了門外,這行爲也是不“服軟”。但我已決定一會柔和地提醒她“喝水”。

    “來,把茶喝了。”

    “咕咚——咕咚——”童童一口氣喝完了。

    “抓緊去吧!過馬路慢一點,過了馬路就跑快一點。”我溫和地叮囑到。

    “好的,媽媽——再見!”,就這樣,“濤聲”竟然“依舊”了。

      想想,這是多大點事。如果當初同意她回來換衣服,來回頂多耽誤15分鐘,結果,因爲自己的“執念”,爭吵、吼叫,加上後來的步行跑回、跑去,最少也有30分鐘。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一旦進入某一具體事件,就容易只盯着“結果”,而不再去想這樣做的“過程”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有意義?而我們只盯着“結果”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妄加斷論”的時候。這樣,我們就很容易——以點概全,傷害孩子。

                      (四)

    靜坐下來的我,在想:今後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再發生呢?

    我想,首先我們要把孩子當朋友。孩子是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決定等。如果我們把他們當作同齡朋友來處理事情,就不會那麼“強勢”或“倔強”。

    其次,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許多家長喜歡把自己的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孩子的優點相比。其實,這是自尋煩惱。因爲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放大、強化孩子的優點,而弱縮小或弱化孩子的缺點。

    最後,我們遇到親子“較量”時要冷靜——不執拗於結果,而要去想想這樣的“過程”有什麼意義——如果只是爲了讓孩子“降服”於我們,那其實沒什麼意義。

      但願,這類“較量”不再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