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笑的力量和痛苦的含義

讀書筆記:《尼采的形而上學批判問題》

作者:陳奇佳

尼采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語文學家、詩人和思想家,但他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卻因和主流文化文化不同而不得志。

他在《快樂的科學》中曾寫道:一個瘋子在大白天提着燈籠,跑到市場上,在一羣不信上帝的人中大談”上帝死了“。雖然,同是無神論者,但這羣人也根本不理解瘋子的”瘋言瘋語“。

於是,瘋子……打住了,他舉目四望聽衆,聽衆默然,異樣地瞧他。終於,他把燈籠摔在地上,燈破火熄,繼而又說:“我來的太早,來得不是時候,這件驚人的大事還在半途上走着哩,它還沒有灌進人的耳朵裏。雷電需要時間,星球需要時間,凡大事都需要時間。即使完成了大事,人們聽到和看到大事也需假以時日。這件大事還遠着呢!比最遠的星球還遠,但是,總有一天會大功告成的!

這裏瘋子的形象及其命運就是尼采的自喻。相對於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確“來的太早”了一些。

在尼采學說中,笑和快樂是一個等價的概念,大體上可以相互替代。但如果究其細微處,則笑表示了一種更爲本質的肉體力量,它直接象徵着一種閃爍着生命光華的征服意志,而快樂和痛苦則“它們的起源在於理智的總領域;它們的前提乃是一種無限加速的感知、規整、概括推算和推論:快樂和痛苦始終都是結局現象,而非‘原因’。

關於笑,尼采說,笑對於人來說,首先是一種肯定性的力量,它包含着一種巨大的勇氣,肯定個體創造的無可取代,文藝復興改造中世紀最可誇耀的一點,就是以笑取代了精神上無盡的悲傷感。

尼采認爲,快樂比痛苦更原始,但痛苦亦是“保持人之本性的頭等力量”之一,不敢正視痛苦,正表示了一種軟弱。

爲什麼這麼說呢?尼采指出,痛苦和歡樂、笑不是一種對立的關係,恰恰相反,適度的痛苦有利於快樂感覺的培養,至少可以培養我們對快樂感覺的,敏感程度,套用一句俗語:哪裏沒有痛苦,哪裏就沒有快樂。

另外,痛苦對於快樂感培養和重要性還在於,微小的痛苦的積累也許正是高度快樂享受到來的必要前奏。尼采在心中始終爲痛苦的控制技術保留了重要的位置。

這痛苦的控制技術是什麼呢?尼采指出,其最重要者莫過於訓練個人的自制能力,比如,當年的蘇格拉底不到極渴時不飲水,這樣,能使得他在飲水時最大程度地享受甘霖滋潤的快樂。

簡而言之,人越懂得自制,就越懂得歡樂,這就是尼采對痛苦感受強調的真正含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