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讀書筆札丨莊子 外篇 天地(一)

《莊子·天地》篇,莊子外篇的第五篇。篇名取篇首二字,天地,意爲天和地。天地篇由十五個章節編纂而成。

分章節、分小點釋讀:

第一章  敘由天地的演化運作,提出當師效天地自然無爲的規律行事。

1.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 。

天地雖大,演化是均衡的;萬物雖多,治理的方法一致;百姓雖衆,主政的是國君。

2.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

國君主事依據萬物的天賦,而成事順從自然。故說: 玄古之君治天下,無爲而治,一切遵循天賦與自然。

3.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以道的觀點來看言論,天下的君主就會得以肯定;以道的觀點來看分際,君臣的道義就會得以闡明;以道的觀點來看才能,天下官員的才幹就會得以好的施展;以道的觀點廣泛來看,萬物齊備,應有盡有。

4.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

故,通達於天的,是道;順適於大地的,是德;運行在萬物中的,是義;治理天下的,是事;纔能有所發展的,是技。

5.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技要合於事,事要合於義,義要合於德,德要合於道,道要合於天。

6.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慾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故說:古代治理天下的君主,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爲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清靜無擾而民衆安定。

7.《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記》書言:貫通於道,因而萬事可成;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

第二章

敘論"道",闡述求道當洗心,洗去貪慾智巧之心。

1.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先生說:道,覆載萬物,浩瀚廣大!君子不可不摒除雜念,虛心以待。

2.無爲爲之之謂天,無爲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以無爲的態度去做事,是謂自然,以無爲的態度去表達,是謂德,慈愛有利萬物,是謂仁,融合不同,是謂廣大,行爲不乖戾,是謂寬厚,包羅萬象,是謂富。

3.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故,持守天賦,是謂綱紀,德行實踐,是謂建功濟物,遵循於道,是謂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志,是謂品志完滿。

4.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爲萬物逝也。

君子明瞭這十項,則包容萬物,心量寬廣,萬物歸向將勢不可擋。

5.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不近貴富;

若這樣,則能藏金於深山,沉珠於深淵,不貪財物,不近貴富;

6.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

不以高壽爲樂,不以夭折爲哀,不以通達爲榮,不以窮困爲恥;不以舉世之利據爲己有。

7.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不以稱王天下而彰顯自己。彰顯則是炫耀。萬物一樣,死生同狀。

第三章

敘論道與盛德之人。"德",即天賦,自然賦予的稟性。盛德之人指,完全實現天賦的人。

1.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先生說:道,淵深幽隱,澄明清澈。

2.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

金石器物,不獲外力,無法鳴響。故金石有聲,不敲則不響。萬物的感應誰能準確認知!

3.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

實現天賦的人,持守素樸的情志,而恥於通曉俗務,立身本原,智慧可通達神明。故,天賦廣遠。

4.其心之出,有物採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心志顯露,因感應外物而得。故,形體無道不能產生,生命無天賦不能彰顯。

5.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保全形體,充實生命,持守天賦,彰明大道,不是盛徳之人嗎?

廣闊無邊!忽然出現,突然行動,而萬物跟隨,此謂盛德之人。

6.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看上去幽渺深遠,聽起來寂靜無聲。幽深中獨見光明,寧靜中獨聽和音。

7.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各有其具。

故,深遠之處可產生萬物,神妙之境可知真理。故,道與萬物相接,虛寂卻能供應萬物的需求,自在弛騁卻能成爲萬物的歸宿,無論大小,長短,遠近,各得所宜。

備註:此篇整理於二0二一年 十月讀書筆札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