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衰老·死亡》读书营Day121

《性格的力量》p225

“在离开之前,我们需要高举我们的立场,归还那些我们曾拿走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要保护它的生命。”

赞叹!一个生命如此的高贵!

老人们喜欢说,人死如灯灭,人去世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但依然也只是从物质的角度去理解。仔细去感受“人死如灯灭”、“尘归尘土归土”,总有一种悲壮、哀伤之感。这是事真相吗?这是真相的一面。还有心理层面的说到这里,忍不住多吐槽两句,“我们感觉着各种感受,知觉着各种知觉,思索着各种想法,想象着各种意象”这些不能物质可视化的感知,人们是怎么开始相信它的存在的?一个人是如何开始相信自己的感觉的?如何相信自己的梦的?这几天和人讨论关于内在儿童的话题,想起好多年前,第一次去上许老师的儿童工作坊,在现场我都惊呆了,曾自许是个敏感的人,但是当老师让我们开始做关于内在儿童的想象时,我是空白的,哦,还是有身体感知的,但看看周围,或伤心或感动的流泪分享的人居多,整个场奇妙极了,但我与此无关,感受不到所谓的内在儿童,在我混沌的意识世界里,并不想让某种东西聚集吧?不过就这么奇异地走着走着,居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相信了这一切,就像是某根断掉的弦续上了而已,就突然呈现出: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选择…关于我的一切开始变得重要了起来。而当这一切悄然发生时,也开始关注外部的世界。这也是自动发生的。

几年以后和人聊起关于梦的话题时,对方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反思能力,他不能接受梦的客观性,更不能接受梦的重要性。呃,不太擅长把已经非常确定的事用逻辑的方式再证实一下。对方其实很自信,这依赖于他构建起来的庞大的逻辑知识网络。不过或许有一天他也会开始质疑:这些都是真的吗?或者会问:我已知的已经是全部的事实了吗?人怎么可能会放过自己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