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素

我在某羣裏看到一個關於心理諮詢師的討論,具體是討論一個做家庭關係、婚姻指導的心理諮詢師,如果他/她自己一直未婚未育,他/她是否有能力給來訪者做出恰當的指導?

這還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羣裏主要觀點分兩種,一種是認爲沒有婚育生活的實際體驗,就不會真正理解婚育關係中的某些問題,做不到共情;另一種則是認爲,沒喫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通過學習、閱讀、案例參考等很多辦法,完全可以成爲一個合格的婚育專家。

雙方討論得非常熱鬧,我覺得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一會兒被這方說服,一會兒又被另一方說服,自己也不知道該支持哪一方了。後來,有人提到一句“人的因素”,一下子讓我想起《薩利機長》這部電影。

《薩利機長》這部電影有兩個重點,影片前半部的重點是機長與機組成員如何相互配合,沉着冷靜訓練有素地挽救了全機人員;影片後半部的重點是機長面對審查委員會的質疑時,用了“人的因素”這樣的道理,使得審查委員會認可了機長在當時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完全正確。

在聽證會上,審查委員會在一開始對薩利機長的迫降操作持質疑態度,他們的證據是,通過模擬飛行實驗,薩利機長完全可以將飛機滑行到附近機場,而不是冒着極大的風險將飛機迫降在河面。

薩利機長平靜地問道:“你們做了多少次嘗試,才做到讓模擬器中的飛機安全着陸的?”審查委員會的答案是“17次”。

薩利機長接着指出,這個模擬並沒有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雖然這是一個真人蔘與的模擬飛行,但在模擬器裏操作的飛行員是事先知道飛機將會發生故障,這樣的模擬完全無法模擬出飛行員在高空中突然面臨危機時的那種狀態。因爲在採取措施前,飛行員還需要時間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和處置。

聽證會官員認爲這個陳述有道理,要求模擬飛行的飛行員減去35秒的空中時間,然後再進行操作。而在減少了35秒的空中處置時間之後,每一次模擬結果都是機毀人亡。

真實的情況其實比模擬環境更惡劣,在飛機出現故障的208秒時間裏,薩利機長和他的副駕駛一邊嘗試緊急規程操作,同時耳邊是地面塔臺指揮不停的呼叫聲、機艙內各種儀器發出的警報聲,飛機急速下降的失重感……一邊還要冷靜地進行判斷和處置。這樣慌亂嘈雜急迫的環境給飛行員的壓力,也是坐在模擬器中的飛行員體會不到的。

薩利機長的陳詞,讓審查委員會終於不再只是基於理論做出判斷,而是從“人”的角度理解並認可了他的做法。

因爲想起了《薩利機長》這部電影,我的觀點最終偏向了一方:沒有婚育生活的實際體驗,就不會真正理解婚育關係中的某些問題。這樣的婚育心理諮詢師,也許可以靠理論學習、大量的閱讀、案例及他人的經驗參考……等等方法,成爲一個不錯的諮詢師,但他/她永遠到不了事業的頂峯。因爲他/她總會遇到一些案例,因爲沒有親身體驗,無法共情,無法體察到來訪者的真正需求。因爲,理論永遠代替不了人的因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