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YOU 以及 FOR WHAT?

这几十年活下来,个人觉得最难回答的两个问题是就是WHY YOU(凭啥是你?)以及 FOR WHAT (这是为啥)?尤其是在人生最重大最焦灼最困惑的关口,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关键的选择和方向。

所以金少将有了这本书(为什么是中国》,其实不妨换个更直接的书名《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按书封的宣传,这是“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完整呈现金一南历史观”,不过和书名一样,“金少将的历史观”也可以直接换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目的也是为了直接对大多数国民给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

全书开始不久就很清晰的点题了——

“从第一幅PPT(1901年)到第二幅PPT(2000年),中间跨越100年。连接这两幅PPT的,连接我们中国人100年历史的,就是一句话:Marxism changed China(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相信马克思主义?我们不是忠于哪一种主义,不是为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使我们找到了认识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的方法,进而找到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在这个过程中还产生了第二句话:China changed Marxism(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使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这就是百年中国,中国人民一路走来,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救国之路和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 Marxism changed China 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hina changed Marxism。


你读完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有老板推荐员工看这本书,因为鼓舞人心,给人以乐观的自信,以及坚持奋斗的动力。

按网络分类,算是鸡血文——作者更侧重情的煽动,其实是对一面说理和两面说理的应用。简单的历史回顾和评论,没什么新鲜的观点和论述。也刻意的规避了一些历史问题,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失于片面,从而引起盲目的自信或无力感——当然,任何一个作者和一本著作都无法完全解决上述问题,这个需要读者见仁见智。


简单说下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个点:

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们认为过去说的“器不如人”“制不如人”都太肤浅了。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思想文化不如人,所以要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孔孟之道。当年就是这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一定要找到一个原罪,然后坚决打倒它,从而解决所有问题。 当年“打倒孔家店”的旗号,与今天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形成多么大的反差啊!今天看来,孔子没有妨碍我们走向现代化。出了问题,不是孔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却只用找替罪羊的方式。”

——作者的这个结论我持有疑问,但递进的逻辑很清晰没问题:思想>制度>工具。

二、“蒋介石的眼光只看到了国民政府手中的有限资源。 毛泽东却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从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到孙中山,他们基本上都是力图依托少数精英完成对社会的改造,都未把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作为变革和革命的重点。在他们眼中,民众只是被改造的对象,而不是推动变革和革命的动力,最终只能导致变革与革命一败再败。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众的轻视,比比皆是。”

——发动群众+解决难题,从竞争力层面很好的诠释和支撑了《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性和合理性。

三、“但在如此困难情况下依然决定用兵。毛泽东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一思维表现出的眼光和胆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这一点感触非常深,入局思维,首先坐到牌桌上再论输赢,什么是战略高度这就是!以前对朝鲜战争更多地是从成败得失上面来看待,这样看确实是有点脱离历史背景了。作为新中国第一场对外战争,而且对方是世界头号强国,这场战争在振奋和凝聚国人的人心个树立华人的国际形象的作用是远大于战争中的得失的。教员的的确确是个伟大的领袖!

四、“我说,你全包进去也不如“克莱因方程”一目了然。在“克莱因方程”中,国力等于什么呢?等于硬实力乘以软实力,这就是国力。注意,该公式揭示了软实力是国力的倍增器。就数学来说,任何实数乘以0,都等于0。如果国家战略加国家意志等于0,资源、经济力、军事力再强,结果也等于0。如果国家战略加国家意志大于1,它就是国力的放大器;如果小于1,它就是国力的衰减器;如果等于0,它就是国力的终结器。”

——个体其实也是如此,最重要是战略能力和意志力。


很喜欢金少将的这句话:“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从量变到质变,从堆积历史到分割历史,国家和民族如是,个人亦如是。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你就想去吧,越想越愁,越想越是什么都不能干。而对负重前行的人来说,一切问题都须在实践中解决,不是在思索中解决,在实干中发现前进的途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