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即苦,“苦”方爲人。

你的書架上擺着《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資治通鑑》還有《毛選》……然而你真正想讀願讀的是什麼?

這次重讀完《天龍八部》後我突然意識到,100萬字以上的書,我看過三遍以上的,只有《天龍八部》。

所以說讀書這個東西,全然歸屬於自己的內心,騙不得人更是騙不得自己。


爲什麼我如此愛《天龍八部》?以前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但這次我仔細琢磨了下,畢竟在這個年齡還花那麼多時間做的事情,最好還是想清楚原因和價值。

經典很難解,聰明點的法子是以經解經。於是我想到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從對比中我找到了經典的共性:表面描寫要淺顯易懂,最好是日常生活皆能見,比如“雨”;內裏刻畫要暗藏溝壑,需得有人生閱歷方明瞭,比如“情”。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讀《天龍八部》,最讓我心折的就是蕭峯,對他的“四大高光時刻”,杏子林/聚賢莊/少室山/雁門關,我可謂是如數家珍。然而這次重讀,我終於感受到蕭峯一生的真正高光時刻,不是這四個,不是最後的千軍萬馬中的雁門關外,“教單于折箭 六軍辟易 奮英雄怒”;而是第一次到雁門關外,只有他和阿朱二人,“悄立雁門 絕壁無餘字”。

我開始能理解當初覺得頗爲拖沓瑣碎的他與阿朱之間的感情,注意,是他與阿朱之間的感情,不是他對(死去的)阿朱的感情。

爲何他和阿朱之間的感情如此真摯醇厚?固然是他倆天性如此,但另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倆相逢相識相知與兩人人生的低谷時刻,而“任何一種觸及靈魂的深刻感情,都是從理解對方的痛苦開始的”。這個點,很難被胸中充滿了英雄主義和俠義情結的少年和青年理解,但卻頗爲容易被知道“成事不易”“篳路藍縷”的中年認同。


有“情”即苦,“苦”方爲人。

慕容復是沒落皇族子孫,畢生追求皇位,對王語嫣視如草介。

段譽是正牌皇帝繼承人,卻愛美人寧棄江山。

你所求的,正是我所棄的,盡道人生的可笑荒謬。

捨不得璀璨俗世,躲不開癡戀的欣慰,找不到色相代替,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

是啊,正因爲吾輩不能忘情,故而有捨不得苦,有求不得苦。

有情即苦。

但我們所尋找的方向依然不應該是“忘情”,不是“慰藉“。畢竟我的個人經驗告訴我不止一次:每次我想要臨時抱佛腳,佛只會給我一腳。

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寫過:人類的一切“故事”,最後還是要落在對“痛苦”的感知上。我認爲這真正是更加深度的思考,非常契合“今日”這個主題。回到當下,關注自身,強調理性、溫和和關懷,這又何嘗不是真正的大問題和大智慧呢?

我們這個物種,之所以爲人,是億萬年來自然演變來的人,是因爲我們的生命有盡頭有循環,我們非常脆弱和敏感。也正因爲此,我們對痛苦有感知,因親密關係而受到傷害……然而,這些也是我們巨大幸福的來源。如果,生命沒有盡頭,感知不到痛苦,親密關係全是美滿……生命又該如何?那還是生命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