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蚨》讀後感

26歲的主人公冬錦是一名日本留學生,她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在一場大暴雨中因公犧牲,冬錦因爲父親的死亡回國。在處理父親的後事期間,一個看似和諧的家庭背後的故事被挖掘出來,展現了一個個普通人本真而又矛盾的一面。

《青蚨》其實是一部“命題作文”,是反映北京“7.21大暴雨”的作品之一。在談到《青蚨》的寫作原因之時,作者安頓說:“《青蚨》的誕生比較偶然,最初的確是‘命題作文’。我一直在北京市屬媒體工作,又有多年城市形象宣傳的外宣工作實踐,因此想到以當年北京的7·21大暴雨爲背景講述這座城市的故事,自然也會想到我。”

安頓剛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準備寫一篇報告文學。她去了當時情況比較嚴重的房山進行調查尋訪,收集資料,在這期間,有一位在7.21大暴雨中犧牲的民警的故事觸動了她,讓她產生了創作的念頭,去寫一篇大時代背景下個體人物和他的家庭、親人的命運的作品——“一個在大雨中故去的人和他的家庭故事。”

所以,事實上這篇小說並不是一本講7.21大暴雨的書,而是藉助這個背景來講個人故事的一個小說。安頓並沒有以紀實的手法寫抗洪救災的衆多事蹟,而是以“我”的父親在7.21大暴雨中因公殉職的事件爲起點,寫了這一事件給一個家庭造成的巨大沖擊。

在小說中,安頓通過“我”的戀人,日本作家小川講了關於“青蚨”的傳說:青蚨是一種神奇的蟲,有美麗的翅膀。它總是把蟲卵生產在葉子上,如果有人拿走蟲卵,青蚨媽媽一定會馬上飛來。即使把它的孩子藏起來,青蚨媽媽也必定能找到。青蚨永遠不會母子分離……

剛開始看這本小說不久,我一直以爲這是一本寫母女關係的書,我從小說最初的段落以及“青蚨”的故事推導出,這本小說裏有一個“端着的”、極其注重姿態,對女兒的管教看似漫不經心、點到爲止,其實一切盡在掌控的母親;有一個極力不想讓母親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又極力想掙脫出母親掌控的女兒。但看到小說的後半部分的時候,通過兩個年長女性—— “我”的父親青梅竹馬的戀人青蓮和“我”的母親的述說,“我”終於理解並接納了母親,也終於發現,“我”對母親的感情中,一直還有一種欣賞與認同。

小說的前半部分我看得很慢,有些句子甚至要讀上兩遍。因爲安頓很喜歡寫長句,一句話裏包含很多個信息,所以當我一邊讀一邊把文字在腦海中轉化爲圖像和聲音時,總要花費格外多的時間。到了小說的後半部,先是青蓮的口述,後是母親的信,安頓的文字似乎回到了她熟悉的領地,我也似乎回到了當初看她的口述實錄時的感覺,看得格外的順暢。

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裏,有很多知識分子家庭中母女關係的影子。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裏閃現出我的母親的形象,也會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有沒有小說中母親的“姿態”。我相信,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裏,也一定有着安頓和她女兒的影子。在小說的最後,母親和女兒終於達到了一種和諧的關係,這大概也是安頓這個母親對母女關係的美好期望吧。

只是這篇小說寫得還是過於文藝了,情節不夠緊湊,衝突不夠激烈,懸念不夠抓人。愛安頓文字的人依然會愛這本小說,但它太小衆了,註定成爲不了一本暢銷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