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低頭見水

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就被教育學會過度解讀的一代,從小就要從各種文段裏硬生生體味出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情緒。甚至還有了窗簾爲什麼是藍色的那個梗。

有支歌叫做開門見山,歌詞酣暢淋漓,將這種過度解讀抨擊的淋漓盡致,“那地上花瓣,看完了就完,沒必要在聯想……什麼風景就怎麼看,何必要拐彎……”這種風格應該是更和我胃口的,見啥是啥,不喜歡拐彎抹角。

但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這種過分解讀,這點感想,來源於五一出遊。得益於現代交通的便捷,生活水平的提高,爲了解壓也好,看世界也罷,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看沒見過的風景,旅遊,成了大多數人度過假期的不二選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旅遊,在我看來,去過一個城市的標準,並不是你在那裏的熱門景點留下了好幾個G的遊客照,並不是你有了從你的城市到那個城市的車票或機票,也不是你喫到了當地的網紅餐廳,打卡了網紅景點。這樣的遊覽,跟看旅遊圖冊或者旅遊紀錄片有什麼分別呢。

在我看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氣息,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一樣的性格,去過一個城市,是要跟這個城市有過深層的交流,不光是你看見它,還要讓它感受到你。這樣的交流,匆匆的足跡和數不清的景點照片是做不到的。古人好遊學,並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語,不得不說,那時候車馬很慢,交通不便,通訊不變。遊學的過程跟現在相比自是艱苦的多,但往往在這樣的過程中卻能體會更多,不是過度解讀別人眼中的景點,而是在一步一步的思考中充盈自己的人生。也是因爲並不特別通常的通訊,使得人們心中對於將要到達的地方沒有太多描述的借鑑,所有的景色,都是自己看到的模樣,沒有太多見面之前的感情色彩做鋪墊,頂多就是從前人的詩句裏讀出的一些圖像。不像現在,熱門景點被炒得人山人海,人們忘了怎麼去欣賞,幾億雙眼睛,看到的都是同一個角度,同一幅圖像,同一抹色彩,最終獲得的也是同一種體驗,甚至除了累,根本沒什麼體驗。

把一座城市當成一個人一樣去認識吧。去觸摸、去探索、去了解,而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走馬觀花。一次的相遇一定是遠遠不夠的,初遇,能做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要讓媒體、網絡的攻略,影響到看入自己眼中的景緻,人在呼吸心在跳,腳下的土地上正在留下的是自己的足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這時看到的景色,便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了。或許有緣再見,再見以先,去了解一下它的過往吧,在你將要踏足的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在那個空間裏,曾經流淌過什麼樣的情緒,歷史是最有趣的了,即使是一棵一直站在那裏的樹,曾經看過的光景都比我們要多得多,當了解到一些故事的時候,或許會解鎖一個新的視角,透過正在看着的,看到曾經發生的。曾經滄海難爲水,彼時眼前的景緻,便見山不止是山,見水不止是水了。

或許旅行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我走的地方不多,生命也不夠厚重,只能體會到這一層了。勉勵自己多讀書,多走走,去看那些尋常眼睛不得見的景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