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低头见水

我们这一代,是从小就被教育学会过度解读的一代,从小就要从各种文段里硬生生体味出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情绪。甚至还有了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那个梗。

有支歌叫做开门见山,歌词酣畅淋漓,将这种过度解读抨击的淋漓尽致,“那地上花瓣,看完了就完,没必要在联想……什么风景就怎么看,何必要拐弯……”这种风格应该是更和我胃口的,见啥是啥,不喜欢拐弯抹角。

但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这种过分解读,这点感想,来源于五一出游。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捷,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解压也好,看世界也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看没见过的风景,旅游,成了大多数人度过假期的不二选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旅游,在我看来,去过一个城市的标准,并不是你在那里的热门景点留下了好几个G的游客照,并不是你有了从你的城市到那个城市的车票或机票,也不是你吃到了当地的网红餐厅,打卡了网红景点。这样的游览,跟看旅游图册或者旅游纪录片有什么分别呢。

在我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息,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去过一个城市,是要跟这个城市有过深层的交流,不光是你看见它,还要让它感受到你。这样的交流,匆匆的足迹和数不清的景点照片是做不到的。古人好游学,并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不得不说,那时候车马很慢,交通不便,通讯不变。游学的过程跟现在相比自是艰苦的多,但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却能体会更多,不是过度解读别人眼中的景点,而是在一步一步的思考中充盈自己的人生。也是因为并不特别通常的通讯,使得人们心中对于将要到达的地方没有太多描述的借鉴,所有的景色,都是自己看到的模样,没有太多见面之前的感情色彩做铺垫,顶多就是从前人的诗句里读出的一些图像。不像现在,热门景点被炒得人山人海,人们忘了怎么去欣赏,几亿双眼睛,看到的都是同一个角度,同一幅图像,同一抹色彩,最终获得的也是同一种体验,甚至除了累,根本没什么体验。

把一座城市当成一个人一样去认识吧。去触摸、去探索、去了解,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走马观花。一次的相遇一定是远远不够的,初遇,能做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要让媒体、网络的攻略,影响到看入自己眼中的景致,人在呼吸心在跳,脚下的土地上正在留下的是自己的足迹,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这时看到的景色,便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了。或许有缘再见,再见以先,去了解一下它的过往吧,在你将要踏足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在那个空间里,曾经流淌过什么样的情绪,历史是最有趣的了,即使是一棵一直站在那里的树,曾经看过的光景都比我们要多得多,当了解到一些故事的时候,或许会解锁一个新的视角,透过正在看着的,看到曾经发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彼时眼前的景致,便见山不止是山,见水不止是水了。

或许旅行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我走的地方不多,生命也不够厚重,只能体会到这一层了。勉励自己多读书,多走走,去看那些寻常眼睛不得见的景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