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地工作”勝過“找到正確的工作”

如果說有一些被書名耽誤的好書,那這本書算一個,《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這個書名看起來很像雞湯勵志文對不對?其實書的內容是講對於工作的選擇。前兩年看這本書的時候馬馬虎虎,最近整理東西的時候翻出來,再讀了裏面的一些內容,覺得值得推薦。

這本書的作者是卡爾·紐波特,他的核心觀點是“正確地工作”勝過“找到正確的工作”。要想找到職業幸福感,需要的不是什麼完美的工作,而是以一個更好的方式來對待現有的工作。

這個思想很簡單,但又是極具顛覆性的,因爲幾十年來流傳的職業建議都是關注激情的神祕價值,而它一舉將其推翻。它讓我們不再幻想着突然有一天就找到了職業上的幸福感,而提供了一種更加清醒的方式來讓我們獲得滿足。

卡爾說,不要執迷於尋找自己真正的“天職”,而要去掌握稀缺而寶貴的技能。一旦你積累到了這些技能所產生的職場資本,就要明智地運用好它。你可以用它來獲取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以及用來找到並實踐某項改變人生的使命。這種理念的誘惑力雖然不如“放下一切,歸隱山林”這樣的幻想,但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所以,不再糾結哪一條發展道路纔是我真正的“天職”所在。而是堅信,只要正確對待,不管選擇哪條道路,我都會擁有一份我所熱愛的事業。

想要找到真正的使命,你需要完成兩件事情。首先,你要有職場資本,而職場資本的積累則需要耐心。其次,你需要不斷關注自己所在領域的相鄰可能區間(而這個區間始終都在變化),從而找到下一項偉大的創意。

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質稀缺而寶貴,想要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擁有這些特質,你需要提供同樣稀缺而寶貴的技能作爲交換。作者說,我得到的第一個教訓就是:這種培養技能的過程非常艱難。

在鑽研論文的主要論據時,我遇到了第一道跨不過去的坎。結果,我的心裏立即產生了抗拒。這就好像是我的大腦意識到了我要讓它耗費什麼樣的精力,於是發出一股神經信號以示抗議。這股信號先是隱約可以察覺,但隨着我堅持得越久,它的強度也越來越大,並且不斷對我的注意力造成衝擊。

爲了對抗這種阻力,作者通過兩種結構來解決:

第一種是時間結構。

“我要在這上花一小時,”我對自己說,“不管我會暈在這上面,還是一無所獲,都無所謂。在下一個小時裏,這就是我的整個世界。”當然了,我不會暈倒,而且最後也會有所收穫。平均下來,這樣的阻力會花上10分鐘纔會消失,而這10分鐘往往過得很艱難。不過,只要想到努力是有時間限制的,便覺得這樣的艱難程度還是可以對付的。

第二種結構是信息結構。

即以有用的形式來體現自己通過艱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我構建了一張論證圖,上面展示了該論文各個不同的論證過程之間的從屬關係。這件事做起來雖說很難,但還不是太難,而且這樣做,我可以得到“熱身”,爲理解其結果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接着,我又做了一些簡短的自我測驗,這樣可以強迫自己對論證所用到的關鍵定義進行記憶。

除此之外,作者認爲,感覺緊張是件好事,我不再將這種不適感視爲某種需要逃避的感覺,而是開始像健美運動員對待肌肉灼燒那樣明白了它的作用:說明你所做的是對的。

“正確地工作”勝過“找到正確的工作”,可以試試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