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調關——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搖籃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三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石首調關作爲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早中期首府,經歷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與監利周老嘴、洪湖瞿家灣一起成爲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不同時期的三個首府之一。

在調關鎮西隅,長江水流最湍急的堤岸內側,坐落着一處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遺址遺址公園。

“1930年4月,中共鄂西特委機關遷駐調絃口,正式成立鄂西五縣聯縣政府,後擴大爲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站在公園內高聳的紀念碑下,調關鎮宣傳幹事徐雅倩介紹,在鄂西特委的領導下,蘇區26縣開展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形成了以石首調關爲中心,縱橫千餘里的赤色區域,主力紅軍發展到萬餘人。

同時,調關也是英雄的故鄉。這片紅色熱土上,共有1萬多名調關兒女參加了革命,其中湧現出了王尚榮、傅傳作、廖述雲、胥治中4位開國將軍。賀龍、周逸羣、段德昌、李兆龍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浴血奮戰過。

爲紀念這段光榮的歷史,傳承紅色精神。1984年,調關鎮修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遺址公園。修建之初,公園共有16處革命遺址,後因長江干堤加固、城鎮建設等原因,很多遺址建築被拆除。2014年,爲搶救、保護、挖掘和弘揚湘鄂西革命歷史,調關鎮在石首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調關磯頭幹堤內側,即原革命遺址建築羣舊址處,重新翻建了這座公園。

“整個公園佔地99畝,包括一座紀念碑、一個紀念廣場、一座歷史展覽館和一個主題公園。”徐雅倩說,歷史雖已遠去,但英雄從未被忘記。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遺址公園建成後,成爲了石首市全市紀念英雄、傳承文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先後迎來了全省各地1000多名黨員幹部參觀,並接待了荊州多家單位前來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將 “調關磯頭”這一著名的險點變成了景點。

萬里長江橫亙東流。九曲迴腸之下,站在荊江之險——調關磯頭,眼前的江面寬闊浩蕩,而在這天線一側,革命的洪流曾在這裏激盪。

石首調關作爲與洪湖瞿家灣、監利周老嘴齊名的革命首府,都有着賀龍、周逸羣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紅色印記,是紅色事業在革命沃土上的賡續,記載着當地人民敢於與困難鬥爭的精神和勇氣。

春日的暖陽播撒大地,首府遺址紀念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偌大的廣場旁,56歲的王華菊與同伴拿出自家的捕蝦網正在晾曬。“今年小龍蝦行情還不錯,自己田裏的龍蝦剛剛收完,應該能買上個好價錢,加上水稻的收入,生活應該不成問題”王大姐地告訴記者,她與丈夫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以前只知道種水稻,趕上天氣不好水稻減產,收入也就減少。這幾年,村裏大力推廣龍蝦養殖,村裏許多人都養上了小龍蝦,自己也在村幹部與農業專家的幫助下,學會了養殖技術。

王大姐樸實的臉上,流淌着點點汗珠,一邊同記者交流, 還不忘手中的活計,對她來說,共產黨幫助她掌握了賴以生活的本領,她打心眼裏充滿着感激。

“共產黨是真正爲老百姓辦實事的,感謝共產黨!”王大姐言語不多,但字字飽含着一位普通百姓對黨的情感。

依靠人民,帶領人民,服務人民。不論是在炮火連天的歲月,還是改天換地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時過境遷,如今的調關雖已烽煙散盡,鑄劍爲犁,但革命時期的精神依舊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傳承,指引着後輩人在新的征程上開疆拓土。

“近年來,全鎮經濟穩速增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重點工作成果顯著,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任務均圓滿完成。”調關鎮黨委書記朱斌自豪地說,三年來,調關達成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全鎮完成土地確權8.3萬畝,實現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6.7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2個,特色農業種養模式不斷擴大,各類專業合作社不斷做強,帶動了一批又一批村民走上了致富路。2020年,全鎮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6.17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新增規模企業3家,新引進招商引資工業項目4個,優勢產業比重顯著提升,產業結構佔比進一步優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朱斌表示,“十四五”時期,調關鎮將站在更新更高的發展起點上,以繼往開來的新姿態,繼續在鄉村振興上描藍圖、繪勝景,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富裕、幸福、美麗、現代化的新篇章。

高質量發展不止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歇。調關這片紅色熱土,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中,正以“將發展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勇涉險灘、破浪前行,持續開創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