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是时候重新认识全球化的开端了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提起全球化,我们并不陌生。

当今我们能够便捷地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就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回溯全球化的开端,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使得原本相对孤立的各大洲联系越发紧密。

这种观点将欧洲航海家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放置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的普及教育,也使得普罗大众对此几乎深信不疑。

但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还有:早在唐宋时期,我们的海上贸易就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了一条与陆地丝绸之路相对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至明代,由政府资助的郑和下西洋更是那个时代里令人瞩目的存在。

从已有的史料中我们不难得出,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贸易早在欧洲航海家开始航行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果还有相应的史料或考古证据能佐证美洲大陆内部、美洲与欧非亚之间也存在长途贸易和人口流动,那将大大地改变人们对早期全球化的认识。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韩森所著的《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就是这样一本通过引用丰富的史料知识与考古证据,引导人们重新思考早期全球化的书。


在书中,韩森的观点是,在公元1000年,世界已经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构成了全球化。这一观点将全球化的开端直接往前推进了500年。

公元1000年左右,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进而带来各地人口的增长。在北欧,由于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个人在社会中的机会又有限,促使部分北欧人转向去新的地方冒险和掠夺。

根据古老的冰岛语创作的口头史诗《“红发”埃里克萨迦》和《格陵兰人萨迦》的记载,维京人曾分别三次航行至美洲,第一次航行就发生在公元1000年。

维京人向西探索,抵达美洲后,与当地的土著有过短暂的和平贸易,比如红布换毛皮。但与当地土著的冲突、对来自当地土著袭击的恐惧以及遭遇的贸易不平衡,最终使得北欧人放弃在美洲的定居。

在北欧人抵达之前,美洲大陆已经存在自己的贸易网络。这一点,是通过一系列考古挖掘发现的。

也就是说,在公元1000年前,欧亚非美洲已经存在了自己内部的贸易网络,只差一条能连接大西洋两岸的航线。

而北欧人的这场航行,其意义就在于将大西洋两岸已经存在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开启了全球化。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因为各地的商品并未真正在世界畅行,人们也几乎无法去各地旅行。但货物的贸易、人员的迁徙、思想乃至微生物的交换所带来的变化,仍然能构成最基本意义上的全球化。

而这,也是《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虽然这是一本历史书,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史实以及考古证据也难免让人眼花缭乱,但整体而言,本书的脉络却是十分清晰的。

先是从宏观的角度概述公元1000年的世界全貌,然后从西进的北欧人讲起,从欧美大陆的联系逐渐步入到美洲大陆内部的发展。接着视线转回欧洲,从欧非之间的奴隶贸易到东欧的宗教选择、中亚的分裂,最后聚焦到东亚中国宋朝。

从欧洲出发,以东西两个方向再次串起公元1000年时的世界,以丰富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佐证当时世界已经存在的跨区域联系。更难得的是,书中一改欧洲中心论的观点,高度肯定了彼时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和深远影响。

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重新认识与了解公元1000年的世界,有助于我们看懂当下全球化所带来的难题和挑战,从古人的应对中我们也能够获取一些智慧与教训,从而真正明白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困境。

而这,或许就是读历史的意义所在。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