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做好5年內隨時失業的準備

前陣子我在《又有800萬人一夜返貧,失業來得太突然…》說了個觀點:

咱一定得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有個讀者發信息說,“失業就失業唄,反正我也不想上班了,躺平纔是應對內卷的王道哈哈哈哈!”還有人說,“打工人聊這些有啥意思啊,老闆照樣裁你”。

其實我倒覺得,多考慮危機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

畢竟你只有先重視他,才能想辦法應對他,事先做好準備就不用等這一天到來時手忙腳亂。

01

什麼叫失業?

一個30歲碼農,被裁員後轉型做產品經理,或是做QA或項目管理,你說這算不算失業?如果你非要說只有繼續做程序員才叫就業,可從統計角度看,他明明有工作呀。

一個K12的培訓講師,被裁員後轉型做短視頻博主,帶貨+接廣告賺錢,你說這算不算失業?表面看他確實被裁員了,可如果做博主算失業那你讓無數新媒體從業者和up主們情何以堪嘛。

所以你發現了麼——

人們常說的失業只是“沒掉一份工作”;常說的就業,只是朝九晚五或996上班制度,它們都是狹義的觀念。

絕大多數人對不穩定的東西,是有牴觸心態的。

他們的理想職業道路是在某個領域的縱向發展,比如我這次拿了A,下次目標就會A+,再下次是A++。今年掙了20萬,明年最好30萬,後年40萬……

這是一種線性的預期。

一旦被裁員,線性被打亂就將陷入巨大的恐慌中。

其實被裁員不可怕,被裁後沒有讓你提供價值的地方,換句話說你無法獲得收入,那才最可怕。

02

之前我說過,不上班≠不工作,今天再補充一句:

你可以討厭上班,但必須要好好工作。

除非你家裏有礦,打包票一輩子衣食無憂,那當我沒說。

我在B站上關注了一位up主@十元鯉,分享過自己從大廠裸辭的經歷。

985碩士的她,原先是個拿着30萬年薪的996社畜,每天工作13個小時,晚上十一二點才下班。回到小出租房裏只感覺身體被掏空。上班一年,@十元鯉實在壓抑痛苦,於是裸辭放棄了這一切。

開始當up主後,她一出道就火了。

憑藉幽默高效的風格、接地氣的表達、極具共情的話題,短短几個月她的粉絲數就超過10萬,也開始商業變現。

故事到這裏,似乎是個“自願性失業”的成功案例,但她不上班做up主獲得成功背後,有一些細節你需要知道。

首先,@十元鯉選擇辭職做自由職業,不是因爲她消極頹廢,而是她不想被那種上班制度捆綁住。除了拍視頻,她還在寫文案、考教師資格證、做日語翻譯、學吉他,算下來工作量甚至比996更大。

其次,她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濃濃的東北口音、收放自如的表達方式,視頻活脫脫就是脫口秀啊。這種天賦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反正我一面對鏡頭就慫到不行,話都說不清楚。

上班和工作的區別就在於此。

上班是把時間賣給公司,公司讓你做啥就做啥,哪怕再難受你也得蹲點忍受。

工作是把時間給自己,一切自己說了算,打造自己的小事業。

爲了理想的事業,有時我們不得不先忍受上班的枯燥,在自己有能力、有儲備之後再開闢一份屬於自己的、樂在其中的工作。

這是上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但這論調很容易被貼上“販賣焦慮”的標籤。

網絡最受歡迎的是二元論,“不想上班,果斷躺平”“上班那麼不開心,趕緊辭職”,把工作說得毫無意義,只有喫喝玩樂纔是美好人生。

把不上班不工作在家無所事事稱之爲理想生活。

趕緊醒醒啊親,千萬別以爲失業了就能順勢躺下,消遣過一生。人這一生真想要過得舒服些,必然要創造價值的,不然和米蟲有啥區別?

而工作,就是創造價值最可行路徑。

04

那怎麼做好5年內隨時失業的準備?

我結合個人的經驗+經歷,分享3個可行的方法。

1、別被職業限制住

很多人喜歡說:

我是做行政的,不適合去做生意;

我是學藝術的,邏輯不好很多事情做不了;

我是理工科出身的,文筆肯定不行;

……

每年關於失業的新聞那麼多,聰明人應該早就意識到,這年頭只有多種技能+多種身份才更能扛得住社會的輪番毒打呀!

我大學讀的是電子信息專業,畢業後進入互聯網行業做的事情也和文字沒任何關係,當時在本職之餘碼字一是自己感興趣,二是算嘗試一個副業,萬一哪天飯碗丟了,我手裏還有另外一個飯碗,不至於沒飯喫對吧。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萬里長城都無法長久,何況一份工作呢?

所以說,請儘快放棄一份工作做到天長地久的想法。

2、別讓工作成爲“消耗型”

我們知道,同樣是花錢,買房是資產型,網購買買買是消耗型。

工作也如此。

我們得讓工作成爲“累積型”,而非“消耗型”。

同樣是花時間,有的人十年如一日,老老實實按公司要求幹活,變成了一顆定製版螺絲釘;有的人累積下了能力、知識、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產品和IP,它們就是一筆豐厚的資產。

我剛開始碼字時,有一家文摘類公衆號找我約稿,一篇200塊。那時我副業還沒啥收入,那約稿對我來說沒啥難度,比寫一篇公衆號文章輕鬆多了,就接了約稿。

可很快我發覺不對勁兒了。

那些稿子我寫5篇、10篇、50篇其實都差不多,寫得越來也快,也越來越麻木,導致我寫自己公衆號內容時都腦子空空。

換句話說,這工作就是“消耗型” ,無法給我帶來錢以外的回報。

我們一定要記得呀,得讓時間生長在自個兒身上,形成屬於你自己的資產。而不是單純把單位時間出賣給僱傭你的人。

3、多問問自己到底能賣什麼

未來的社會有兩個變化趨勢:變化速度加快+行業分化加快。

一個市場裏的分層豐富,並不是只有巨頭才能站住腳跟,大量的中小公司、工作室、小團隊、個體往往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的位置。

你要了解這市場需要什麼,然後問自己,能賣什麼。

許多人是很懶的。

只有在失業或跳槽時纔去考慮這件事,絕大部分時候渾渾噩噩。勤奮積極的人,他們哪怕沒跳槽,也會留心招聘要求、多接觸其他公司、有時通過面試瞭解市場的需求以及自己在市場裏的價值。

這兩種人肯定不是相同的命運。

最後的我想說:

要避免一件事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從它發生那刻纔開始應對,而是從你意識到這點之後每一天,就要謀劃、行動、積累的。

願我們清醒且篤定。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