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溝通的情感經線——《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閱讀札記(二)

    家校溝通,絕不是溝通“關係”這麼簡單,更不是拿出一幅圖景就可以凝聚人心。經緯勾連,纔是家校溝通的核心手段。

    作爲班主任,有必要讓家長產生一種“信仰”--讓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從此岸的此地,觀望彼岸的美好。

    誠然,有信仰的前提是要有信任,而產生信任的前提是要有情感。家校溝通的第一條經線,便是情感線。一個班主任必須讓家長明白,你是一個自始至終都在踏踏實實做教育的人。

    接手新班後,梅老師與家長分享了自己曾被斷定“不是有智力缺陷,就是有身體缺陷”的女兒,最終健康出生的故事。進而向家長坦言:一個孩子能夠出生是一種奇蹟,能夠健健康康地出生更是一種奇蹟,而能夠在生命的旅途中與我相遇甚至相伴則是更大的奇蹟。所以,他特別珍視每一個和他相遇的孩子,懂得敬畏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贏得家長的信任。

    接着又講了曾被同事稱作“半個瘋子、數學考0分”的傑,最終在他的鼓勵、幫扶下(每天問同學或老師一個題目,記錄在筆記本,並講給梅老師聽,如果期中考試考不到30分,梅老師請喫飯;如果超過,傑同學請喫飯),懂得了“如何去學習”的故事。梅老師要告訴我們:

      教育從來都不應該存在拯求學生的說法,只有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是否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區別。一個懂得敬畏生命的班主任,就一定能感受到每個生命的獨特,就一定能讓每個孩子燦爛出屬於自己的春天。如果說孩子是一粒粒的種子,那麼,班主任應該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土壤和肥料,而不是給學生制定一個標杆和成長的框框。

    最後,梅老師又與家長分享自己曾把數學平均分26.5分、校長只要求“不出大事就行”的、有一個個“奇形怪狀”學生形成的班集體,硬是通過兩年,以本科上線率百分之百的成績創造了奇蹟的故事——這個由“精英人物”組成的班級,不但沒有因爲事故頻發、亂子不斷而沉淪不堪,反倒成爲了貧瘠的土地上硬生生開出的異樣的花。而在填報志願那天,梅老師和孩子們擁抱在一起嚎啕大哭,因爲在爭取尊嚴的路上,他和孩子們都承受了太多;在爭取成功的路上他和孩子們我付出了太多。

      這場實踐,也讓梅老師也更加堅定“不負生命相約”的信念,俯下的是爲孩子們做土壤、做肥料的身子,而站起的卻是做真教育的靈魂。

    把情感袒露給家長,不是想喚起家長們的同情,抑或共鳴,而是想構成帶班的一條經線,讓家長感受到這份情感和責住心將貫穿和孩子相遇的整個過程。

    相對於另外兩條經線——生態經線、動力經線,情感這條經線只是起點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