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的情感经线——《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阅读札记(二)

    家校沟通,绝不是沟通“关系”这么简单,更不是拿出一幅图景就可以凝聚人心。经纬勾连,才是家校沟通的核心手段。

    作为班主任,有必要让家长产生一种“信仰”--让每一位家长都可以从此岸的此地,观望彼岸的美好。

    诚然,有信仰的前提是要有信任,而产生信任的前提是要有情感。家校沟通的第一条经线,便是情感线。一个班主任必须让家长明白,你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踏踏实实做教育的人。

    接手新班后,梅老师与家长分享了自己曾被断定“不是有智力缺陷,就是有身体缺陷”的女儿,最终健康出生的故事。进而向家长坦言:一个孩子能够出生是一种奇迹,能够健健康康地出生更是一种奇迹,而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与我相遇甚至相伴则是更大的奇迹。所以,他特别珍视每一个和他相遇的孩子,懂得敬畏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赢得家长的信任。

    接着又讲了曾被同事称作“半个疯子、数学考0分”的杰,最终在他的鼓励、帮扶下(每天问同学或老师一个题目,记录在笔记本,并讲给梅老师听,如果期中考试考不到30分,梅老师请吃饭;如果超过,杰同学请吃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的故事。梅老师要告诉我们: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存在拯求学生的说法,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区别。一个懂得敬畏生命的班主任,就一定能感受到每个生命的独特,就一定能让每个孩子灿烂出属于自己的春天。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粒的种子,那么,班主任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土壤和肥料,而不是给学生制定一个标杆和成长的框框。

    最后,梅老师又与家长分享自己曾把数学平均分26.5分、校长只要求“不出大事就行”的、有一个个“奇形怪状”学生形成的班集体,硬是通过两年,以本科上线率百分之百的成绩创造了奇迹的故事——这个由“精英人物”组成的班级,不但没有因为事故频发、乱子不断而沉沦不堪,反倒成为了贫瘠的土地上硬生生开出的异样的花。而在填报志愿那天,梅老师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嚎啕大哭,因为在争取尊严的路上,他和孩子们都承受了太多;在争取成功的路上他和孩子们我付出了太多。

      这场实践,也让梅老师也更加坚定“不负生命相约”的信念,俯下的是为孩子们做土壤、做肥料的身子,而站起的却是做真教育的灵魂。

    把情感袒露给家长,不是想唤起家长们的同情,抑或共鸣,而是想构成带班的一条经线,让家长感受到这份情感和责住心将贯穿和孩子相遇的整个过程。

    相对于另外两条经线——生态经线、动力经线,情感这条经线只是起点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