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出·路》,打破階層有多難? 1 2. 3.

你是不是也曾聽到過這樣的話:

“女孩子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還是要嫁人,還不是要靠老公生活?”
“考上大學有什麼用?畢業出來還不是爲別人打工?”
”你看人家打工工資有三四千,你讀書出來之後打工,工資也差不多,還不如現在去打工。”

......


1

她叫馬百娟,是來自甘肅農村一個山溝溝裏的12歲女孩,她所在的小學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

雖然她有12歲,但是今年才上二年級。她很喜歡讀書,對她來說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上學了。因爲每天下了學後,她還要幫着父母去運糜谷,拉繩、牽驢,走在長長的斜坡上。


回到家她也不敢休息,緊接着打水、生火、幫母親和麪。晚上坐在昏暗的窯洞下,喫着簡單的麪疙瘩。她並沒有覺得苦,因爲在這種條件下,全家能喫飽就算不錯了。



“我長大以後要去北京上大學,然後打工掙錢,一個月掙一千,給家裏買面、蓋房、修水窖,讓全家喫飽、穿暖,不愁水喝。”


這是馬百娟樸實的願望,她對未來有很多憧憬。


2.

這個19歲的男生叫徐佳,是個小城鎮高考復讀生。復讀兩次了,還是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這甚至讓他感覺似乎老天在捉弄他。在父親以前希望他能夠靠讀書走出去,他決定再次復讀。



母親爲了他的願望,依舊支持他的決定。在復讀期間,他也曾出現過自我懷疑,甚至還想過自殺,但是很快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父親早逝,剩下母親和他相依爲命,要是自己自殺了,那母親該怎麼辦呢?況且自己也在父親面前發過誓,一定要把錄取通知書給父親看。

復讀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努力地讓自己不受情緒的影響,每天如一日地堅持,最終考取了湖北工業大學。


3.

17歲的袁晗寒是個北京市輟學學生,父母也都是北京人家庭條件優越。因爲不喜歡任課老師,所以最後表現太差,被學校勸退。



她小學、初中、高中都是上了北京最好的學校。

可以說是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叛逆的她,早早輟學了。而面對輟學所帶來的空閒時間,她也沒有任何目標和計劃。


以上的這三個人物都是來自於2009年鄭瓊導演拍攝的記錄片《出·路》。


他們來自於不同的社會背景,經歷着不同的人生。


三年後,2012年導演再次拍攝這三個人時,農村女孩馬百娟和大他五六歲的表哥結婚了。而徐佳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問題,袁晗寒去了德國進修藝術。


這就是三個人,過着不同階層的生活。


馬百娟沒有繼續讀書一來是因爲父親的偏見,覺得女孩子始終是要嫁人的,所以他終究還是別人家的人,讀了一點書夠用就可以了,二來也是馬百娟家裏的經濟條件。


紀錄片的最後,結婚後的馬百娟住到了省城裏;徐佳也先後經歷了和大學的女朋友結婚,找工作;留學後的袁晗寒歸國後開了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


也許馬百娟的下一代努努力會像徐佳那樣懂得讀書的重要性,而袁晗寒現在的生活狀態,也許徐佳的下一代可以達到的。


看到這裏你似乎覺得好像每個人的人生從出生就決定了。袁晗寒從小就可以享受到城市裏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生活農村山溝溝的馬百娟所不能企及的。


從出生的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馬百娟想要去北京上大學,在現實中會有很多的限制,首先他的父親就不同意。所以她也只好服從於父母安排的人生。


紀錄片中的都是很真實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我們就是他們中的某一個。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即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多麼的大,但是總有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縮減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讀書改變命運,高考改變人生。教育在這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碼看了這個記錄片,我知道的一點是,高考是唯一一個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能改變人生的一條路。

通過教育改變人生的人很多,因此不管你現在是否參加過高考,現在應該要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了。


即便是這個社會的階層難以打破,但是我們依舊需要知識去武裝頭腦,用行動去勇敢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命中註定,相對於馬百娟和袁晗寒,我更希望你能夠去學徐佳,不用在意自己所處的階層,只需要讓自己專注、努力、積極向上,上天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臺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