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兩岸紅色基因永續傳承——追尋紅二軍團在荊州的足跡

8月1日,石首桃花山紅軍樹革命烈士紀念園,修葺一新的革命歷史紀念館展出了很多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

8月2日,監利縣汪橋鎮黨委書記何海硯站在紅六軍紀念碑下說,該鎮計劃籌資在紀念碑旁修建紅六軍紀念場館,目前已完成徵地和規劃等前期工作。

8月3日,洪湖市瞿家灣紅色文化宣講志願者瞿兆利介紹,洪湖市正在積極推動瞿家灣紅色小鎮建設,已經爭取到1400多萬元,用於文物保護並對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羣進行修繕。

荊江兩岸等廣袤地區是洪湖革命根據地所在地,也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這裏誕生了紅二軍團,成爲紅二方面軍重要組成部分。

紅二軍團的成立

監利縣汪橋鎮有條老街叫“六軍街”,約一車寬,長約700米,從西往東走,一些木房子門頭上掛着“紅六軍政治部舊址”“段德昌同志舊居”“周逸羣鄺繼勳同志舊居”“許光達同志舊居”等牌匾。集鎮其他街道還有“紅六軍前委舊址”“紅六軍參謀部舊址”等。1998年湖北省政府將“紅六軍軍部舊址”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軍街東邊是汪橋小學,校園正面有個雕像羣,是段德昌、賀龍、周逸羣的半身雕像,底座正面寫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成立會址”,背面文字介紹了紅六軍成立情況:“一九三零年二月五日,紅軍中央獨立師第一二縱隊在監利汪家橋會師。當天下午,周逸羣根據中央指示宣佈成立紅六軍。軍長孫德清(後因病未到職,由鄺繼勳繼任),周逸羣兼任政委……”

監利縣湘鄂西蘇區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馮傳武介紹,紅六軍成立標誌着洪湖蘇區武裝鬥爭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游擊隊到正規軍,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開始。

紅六軍不斷勝利,擴大洪湖革命根據地,推動蘇維埃政權建設。石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蔡國松介紹,1930年4月在石首調關召開了江陵、石首、監利、潛江、沔陽五縣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宣告成立鄂西五縣連縣政府。從此,洪湖蘇區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在荊江兩岸武裝鬥爭蓬勃發展之際,賀龍在湖南桑植等湘鄂邊地區創建革命武裝,不久成立紅四軍,以鶴峯、桑植爲中心成立湘鄂邊革命根據地。

蔡國松介紹,1930年7月,紅四軍和紅六軍勝利會師於公安南平,合編爲紅二軍團,由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羣任政委,全軍萬餘人,五千餘支槍。紅二軍團總部駐紮在洪湖府場,紅六軍駐紮在峯口。


創建第三大革命根據地

紅二軍團成立後,當地反動迷信組織“北極會”與國民黨反動派勾結,進攻峯口,紅六軍打響了著名的峯口保衛戰,平息“北極會”叛亂,在瞿家灣開始蘇維埃政權建設。“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洪湖市檔案館副館長廖雪琴說,1931年12月,湘鄂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瞿家灣召開,正式宣告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瞿家灣有一批清末民初古建築羣,房屋對街而立,穿鬥式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灰牆玄瓦、高垛翹脊、裝飾精巧,古樸韻味十足,屬於江漢平原水鄉的典型特色,具有樸素的美感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古建築羣中,一些房屋門口掛着許多牌匾,上面刻寫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國共產黨湘鄂西省委員會”“湘鄂西省委宣傳部”“湘鄂西省委組織部”等諸多機關名稱。

瞿兆利介紹,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後,積極開展土地革命和經濟文化建設,建有兵工廠、被服總廠、製鹽廠、印刷廠等經濟組織,成立銀行發行貨幣,設置海關征集稅收,修建列寧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出版《紅旗日報》《工農日報》等諸多報紙,宣傳革命思想。

廖雪琴說,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繼中央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之後第三大根據地,包括洪湖蘇區、洞庭特區、松枝宜蘇區、荊當遠蘇區、鄂北蘇區、巴歸興蘇區、湘鄂邊蘇區等8塊根據地,跨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70餘縣。

七千裏小長征

荊州市委黨史辦原副編審鐘鼎介紹,就在紅二軍團保衛湘鄂西省蘇維埃政權不斷髮展壯大之際,1930年,鄧中夏受黨中央派遣來到瞿家灣,要求紅二軍團南征,配合紅一、紅三軍團攻打長沙。

3個月的南征,前期紅二軍團所向披靡,接連攻克監利、南縣等10多座縣城。後來由於遠離蘇區,當敵人調集重兵反撲時,紅二軍團退路被切斷,在松滋楊林寺一戰中損失慘重,被迫向五峯一帶轉移。

當紅二軍團在房縣開闢鄂西北蘇區時,在楊林寺被衝散的部隊重新整編爲新六軍,回到洪湖蘇區進行反“圍剿”鬥爭。

1931年夏曦到達瞿家灣,組建湘鄂西中央分局,自任書記,將紅二軍團改編爲紅三軍,新六軍改編爲紅三軍第九師,紅二軍團主力改編爲紅三軍第七、第八師。9月28日,紅三軍會師於荊門劉猴集,全部回到洪湖蘇區,駐紮潛江。不久,紅三軍出擊襄河(漢江)兩岸,三戰三捷,使洪湖蘇區在襄北迅速擴大。

1932年,隨着左傾路線在蘇區全面貫徹,夏曦進行四次肅反,捕殺“改組派”,極大削弱了蘇區力量。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瞿家灣失守,中央分局和湘鄂西省委被迫轉移,洪湖蘇區喪失。

紅三軍後來輾轉鄂北、陝南、湘鄂邊等地,行程七千裏,亦稱“七千裏小長征”,在戰鬥和肅反中不斷減員,由突圍時15000多人減至5000人。1934年,紅三軍與紅六軍團在湘鄂贛蘇區木黃、南腰界會師,紅三軍改爲紅二軍團,由賀龍任總指揮。

開創水上游擊戰的光輝範例

中央黨史研究所原副主任石仲泉評價,“湘鄂西蘇區對中國革命貢獻有三:黨領導創建的最早的大蘇區之一,中國工農紅軍和人民軍隊的發祥地之一,共和國的搖籃之一。”

鐘鼎介紹,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洪湖革命根據地史》一書指出,洪湖蘇區有六大貢獻:黨員教育要“無產階級化”,這是思想建黨的成功探索;明確提出武裝力量“在暴動中絕對服從黨的指揮”,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最早表述;創造性實行河湖港汊歸集體所有,漁民集體捕撈,柴民集體砍柴,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集體經濟的最早實踐;積極實行全民皆兵,政府聘請武術教練指導農民操練軍事,地方武裝力量比較強大,成功粉碎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團防多次圍剿;創造了河湖港汊水上游擊戰爭的光輝範例等。

鐘鼎說,百里洪湖,河湖港汊縱橫交錯,蒿草蘆葦茂密叢生,進可攻,退可守,具有開展游擊戰爭的自然條件。洪湖是魚米之鄉,盛產糧棉油等經濟作物,水產資源豐富,特別是菱角、蓮藕等取之不盡,爲解決紅軍給養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洪湖蘇區有別於山嶽地區。洪湖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爲工農武裝割據提供了新鮮經驗,受到毛澤東高度讚許:“紅軍時代的洪湖游擊戰爭支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展游擊戰爭並建立根據地的證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