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漫長的審判

【齊帆齊微課21】(主題文)

——解讀《審判》及約瑟夫.K的藝術形象


卡夫卡(1883~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猶太血統。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審判》、《城堡》、《變形記》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這裏,筆者將對《審判》中的主人公的藝術形象,給大家簡要分析。

作爲卡夫卡的代表作,《審判》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如果你帶着欣賞故事的習慣去讀,你可能很快就會失望。

如果真要理出一條線,我們大致可以知道,主人公約瑟夫.K還未喫早餐,就被人逮捕了,從此,K就陷入了漫長的等待審判的過程,直到被處死,他的正式審判也未開始。

究竟應該怎樣解讀這本書?怎樣解讀約瑟夫.K這個人呢?

也許,第九節中大教堂裏的“獄中神父”對K講述的那個故事,可以作爲打開深藏小說中祕密的鑰匙。故事簡述如下:

一個守門人在法的門前站崗。一個從鄉下來的人找到守門人跟前。求見法。但是守門人說,現在不能讓他進去。他就在那坐着。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生命走向衰弱之際。鄉下人問守門人。我以爲,每個人,都想到達法的跟前,卻沒有一個人想求見法?守門人說,除了你以外,隨都不能得到允許走進這道門。因爲這道門是專爲你開的。現在我要去把它關上了。

最後,神父告訴K:守門人終究是法的僕人。這就是說他屬於法。懷疑他的尊嚴就等於懷疑法本身。

這是作者設置在K即將被執行死刑前故事。這個故事意味深長。

故事中的法律的守門人有哪些?

從一系列碎片化的“經歷”中,讀者越往後讀,也會陷入深深的迷惘,這不是情節不連貫的原因,而是讀者的閱讀邏輯會被一次次掐斷。但讀者仍然可以找到法律“守門人”的“原型”。

法院人員,是守門人。但這些守門人,是怎麼做的呢?在預審官面前,我們沒有看到什麼真正法定程序的預審。我們看到的是K慷慨激昂的提問和一羣人烏煙瘴氣的喧譁聲。最後K竟然發現預審法官的法律文書的內容是淫穢的畫面和黃色小說。這是一種什麼法庭和法官啊?這是法院嗎?讀到這裏,每個人都難免發出這樣的疑問。

從K被捕起,銀行的襄理的工作仍然幹着,但從此,他卻被一根“法律”的繩子牽着鼻子走。只要法院有要求,他就得配合。這讓一個“無罪的犯人”感到煩惱。不過,這個時候,K還是很樂觀的。因爲他知道自己無罪,所以,案子有望很快了結。

直到叔叔知道K成了“被告”,主動爲K找了律師霍爾德博士。

這也是法律的守門人。照說,這是和叔叔相熟的律師,應該積極活動,積極幫助K擺脫麻煩吧。可是作者筆下的“大律師”,卻是一個看起來病歪歪躺在牀上的人。和委託人談話,總是東拉西扯,避重就輕,甚至還需要讓人下跪以對他表示尊重。爲了延長時間讓委託人把睡覺的牀都搬到女僕人屋裏了。在訓斥已經委託他打了五年官司的穀物商勃洛克的片段描寫中,律師的古怪而荒誕的行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和霍爾德律師接觸之初,K也還對自己的官司充滿信心。後來發現霍爾德無所作爲,這才通過一個銀行客戶提供的信息,找到了畫家。

畫傢什麼角色?照說和訴訟完全不沾邊,但這位畫家可不簡單,從他父親開始,就是專給法院法官們畫畫像的。法官們都喜歡能被畫出儀表威嚴,自然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所以畫家和法院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甚至,在門外一羣孩子鬧嚷嚷的氛圍中,畫家居然以非常專業的分析,講述瞭如何拖延案子的套路。這畫家即使不算法律正宗的守門人,也算得上“臨時守門人”吧。可當K託他幫忙的時候,畫家嘴上答應了,順手就做起了生意,讓K買了一堆他的平庸的畫作。

回到大教堂神父身上,他雖然出現在大教堂,但他的身份卻是“獄中神父”。他的職責是讓人們爲自己的罪行懺悔的。他當然是法律和信仰的守門人了。

K告訴他:“我們不過是普通人,彼此都一樣,怎麼能說某人有罪呢?”

神父卻說:“有罪的人,都是這麼說的。”

讀到這裏,命運的荒誕感已經被深化。

神父的到來,不過是一個預先設定的一個陰謀。因爲來到這個教堂,K是受經理委派而來。要接待一位意大利客戶。但客戶沒有出現,“獄中神父”卻出現了。

神父的到來,既不是接受K的懺悔(他何罪之有?),也不是幫K擺脫困境。而是爲他的死刑送行。

K死了,法官、律師、神父、甚至畫家,這些法律守門人誰真正幫助過K?恰恰相反,他們佈下了局,讓K入局,從此再無力掙脫。

這讓我想起了卡夫卡一句格言:“一隻籠子去尋找鳥兒。”

這裏,法律成了籠子,人成了鳥兒。

作者筆下的約瑟夫.K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法律的犧牲品?既像,又不像。

整體領悟小說內容,作者顯然不是在平面描寫法律對人的禁錮;他對人物的設置,有更深刻的寓意。

卡夫卡學過法律,當過律師。如果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寫,肯定不會出現書中奇異、荒誕的片段。這裏不對小說的荒誕色彩展開細緻討論。只談通過這種手段,塑造約瑟夫.K的藝術目的。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他是一個受困的形象,一個陷入社會困境最終絕望的形象。

“法律”不過是一個道具,“審判”不過是一個象徵。作者通過K陷入“訴訟”長路的描寫,暗示現實中人的種種困境,而這種困境是無力擺脫的。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他希望能脫離困境,但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和敵意。

每個人都希望“路”順,每個人都希望自由,但在卡夫卡筆下,當你試圖做出種種努力的時候,暗伏在生活的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陷進

三,當K“像狗一樣死了”(《審判》結尾語),人的尊嚴,在這裏蕩然無存。

也暗示西方社會的病態無可救藥。

卡夫卡雖然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去世,但這位現代文學的先驅的作品,以其奇異的荒誕、象徵、暗示手法,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