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怀采薇

这几天,北风嘶吼,冷雨淅沥,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狰狞”面目终于暴露无遗。今年的秋天迥异于往年,从夏的火热向秋的和暖慢慢过渡;立秋两个多月了,夏的溽暑像赖皮客一样,迟迟不愿离去,那太阳也没有丝毫的怜悯,一如既往地“发光发热”,甚至有“垂死挣扎”,“回光返照”之模样,越发厉害了;也像人一样,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吧?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不是东风压了西风 ,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或许今年是东风压制西风比较久的一年吧?那太阳其实也有些得意忘形,趁着这个大好时机,作威作福了一把,也知道此时不做更待何时的道理,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有权不用过期没法用了。

不过,再怎么厉害,也有“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一天,也有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天,人强不如势强,所谓“花无百日红”,终有凋零的一天。这几天,那骄傲的睥睨天下的太阳不见了吧?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不是落荒而逃呀?大概也知道“作孽”太多,不受待见,知趣而激流勇退了。

其实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令人神往的动静相间的金秋画卷。“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黄昏的暮色中,诗人站在家乡的山头上四顾茫然,枫叶红似火,层林尽染,夕阳的余晖把所有的山都打扮得金碧辉煌,漂漂亮亮,就像说“山衔好月来”一样衔着那个温暖的金黄的慢慢落下去的蛋黄。这是远景吧?近景呢?牧童赶着牛羊回来了,猎人携着战利品凯旋而归,大概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吧?诗人刚回来,离家久了,有几人认识呀?不免尴尬,不免抑郁不乐。有如此的田园风光,也学古人隐居山野吧。

古代文人多半是仕途不顺,屡受挫折与打击,心身俱疲,带着闯荡官场、职场、情场上的一身创伤回来,正好叶落归根,返璞归真。其实是“逼上梁山”,情非得已,并非心甘情愿,是退而求其次。最著名的当然是陶渊明了。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不无理想主义色彩,亦有他本人的原型吧?在一千六七百年前的晋代,要找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很容易的,或许到处都是,交通闭塞,消息不灵,也不一定是武陵山区,文人游山玩水,一不小心就进入桃花源似的地方了;五柳先生就有他自己的影子吧?“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既有他的影子,也有许多读书人的影子。没什么能耐,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能怎么样呢?既不会经商赚钱,又不会金戈铁马,亦不会溜须拍马,自然只能喝酒常赊了。就像曹雪芹一样,举家喝粥酒常赊,贫穷至极,家徒四壁。陈独秀,五四运动的一代旗手,声名远播,文采斐然,怎么样呢?老年境况凄然,因吃了发霉的土豆而毒死。可见纯粹的文人结局都一般般,或许回归田园,躬耕山野还是一条不错的路,至少不会饿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知行合一”,隐归山野,自然只能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了。田里地里,各种各样的草比豆苗长得旺盛很正常,并非是“邪不压正”,你若不锄去,它们保证把豆苗吃掉了;因为豆苗是按部就班的长,中规中矩的长,不徐不疾的长,而这些野草就不讲究了,它们是疯长,不按常理出牌的长,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长!它们是不管不顾,“剑走偏锋”式的长呢!你看,正常人结婚,要举行各种仪式,要喊大家来呷一餐,要闹洞房,繁文缛节,累得人半死。而苟合的野鸳鸯就简单多了,或许人家肚子都弄大了,你还在婚姻进行曲中。同样的道理,坏的事情传播快,学得也快,杀人越货简单,而要人做一个大大的好的良民又不容易。所以法治社会,清廉社会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题外话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方面是说露水泥巴之类弄脏衣服没什么,只要有好的收成,豆苗长得好就行;另一方面也是说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够长久地过着这样的田园生活就好了。确实,生存是第一位的,田园风光再好,再秀丽,再怡然,若是饿死了,还好啥呢?

山三也想回农村,也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喂些鸡,养些鹅,放个塘,种些花花草草,钓钓鱼就是一天。但不知吃得消不?想学陶潜“带月荷锄归”也不容易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