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

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民国热,似乎民国一切完美无缺,充满了美好,影响了一般读者和部分研究者的认知。《民国社会生活史》客观公正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社会生活变迁的途径,有效地冷却了部分读者心中的民国热,让他们以冷静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寻找未来之路。

《民国社会生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最近面世,代表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分劳动生活、衣着与服饰、饮食生活、建筑与住房、交通与出行、婚姻习俗、丧葬礼俗、节日节庆、娱乐休闲、宗教生活、社会交往、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等12章,前面撰有导论。作为一本专业领域的断代史著作,作者撰写的初衷是呈现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中总结出基本特征。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转型让人眼花缭乱,读者如何把握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评判主编总结的基本特征,可从巨变与渐变、进步与落后、并呈与杂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巨变与渐变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太多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一为革命,二为改良。革命的特征是暴风骤雨,以推翻现有体制、建立一套新体制为目标;改良亦称改革,特征是缓进求变,以调整现有体制、使之更为合理为目标。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均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呈现巨变与渐变的不同。

民国的时间跨度是1912年到1949年,以中华民国成立作为开端,以新中国成立作为结束。革命式的政治鼎革直接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所以把政权的更迭作为划分的历史依据是合理的。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之前的晚清和之后的新中国均呈现很大不同。《民国社会生活史》单独提出民国,具有学术眼光,充分肯定了政权更迭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冲击。

就传承性而言,民国与晚清的连接度高一些,与新中国的连接度低一些,这同样因为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辛亥革命虽是革命,有着诸多的不彻底,直接影响了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延续晚清,只是多了民主自由色彩,崇尚西方文明的程度更深一些。新中国的成立斩断了民国的发展脉络,全面性和彻底性远远超过辛亥革命,真正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进入新纪元。

革命的主导者从来都是政党,是政党合法性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改变是其革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民国社会生活史》里面有大量的描述。民国肇建,一纸政令就剪去了全国大多数人的辫子,厥功至伟。“自由尽是新风尚”,整个社会生活崇尚着自由、民主、博爱、进步的气息。敢有帝制自为之,全民共讨之,全党共击之。但是,纳妾、缠足、赌博、跪拜这些南京临时政府明令禁止的陋俗,依然在社会上大量的存在,法令和政令很难消灭。并不是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改良与革命不同,主导者可分为政党或政府等上层建筑,也可分为具体的从业者。上层建筑的改良较之革命,激烈程度有所降低,依然属于外力改变社会生活,不是社会生活的自然发展,结果多半不如预期。比如,《民国社会生活史》中所列举的采用阳历纪年和废止中医,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阴历和中医行之数千年,在城市和乡村均有广大的接受群体,非短短成立几年、十几年的民国政府所能彻底废除。

改良的主导者还包括本行业的从业者,这类人熟悉本行业的基本脉络、历史传统和发展脉络,也明晰如何有限地进行改革。《民国社会生活史》同样看中这类改革。无论是婚庆礼俗、交通出行,还是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均是如此。社会生活的发展自身存在规律,任何改革都必须符合这个规律。政党和政府机构采取的革命和改革固然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产生剧烈的变化,但本行业有限的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才是长久的、持续的、不间断的。

二 进步与落后

现代历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有进步与落后之分,虽然不完全像进化论一样单线式发展,但社会的进步和落后有客观判定的标准。不同的评判标准彼此之间差别很大,却都承认二者的客观存在。历史不应该是延续兴盛衰亡的圆周律,而应该是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上升过程中自然就有了进步与落后之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停滞也是落后的一种。

《民国社会生活史》认为,社会生活良风美俗与恶风陋俗之分,良风美俗代表着进步和文明,恶风陋俗代表着落后与落后。历史学者不是史料堆旁边的看客,始终怀揣美好的希冀解读历史,肯定倡行良风美俗的进步行为,否定革除恶风陋俗的落后行为。社会生活的进步恰恰在于由恶风陋俗向良风美俗的转变。

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仅有短短三个月,却以雷霆之势发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令,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变革。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新潮流。人民头上的辫子减去了,心中辫子的阴影慢慢褪去;跪拜之礼被废除,传统的尊卑长幼受到很大的冲击;民权的口号成为时代强音,完成了人民对皇权的祛魅。

民国代替清朝,诚然太过仓促,准备并不充分,仍然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民国社会生活史》导论曾引述上海《时报》:“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这带有革命者和向往新生活的人的美好希望,没有完全达到,却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方向。

社会生活的变革有不平衡性和不均衡性,空间结构和各阶层社会生活都是如此,这在《民国社会生活史》中详尽论述。相比于内陆省份、小城市、华界,沿海沿江省份、大中城市、租借的变化更迅猛;乡村民众、城市基层民众、没有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城市民众、城市知识分子、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社会生活更先进,这是一个总体特征。

民国社会生活固然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进步的态势也很明显。但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步伐还不够快,城市和乡村还存在着大量的陋习,没有得到根本的革除。中国整体的社会生活还是落后的,部分地区的停滞也代表着落后。

三 并呈与杂糅

民国社会生活生活的特征是变革、变动、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漫长的中国历史、强大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东方专制主义已经渗入中国人的骨髓,铸就成为一种文化心理,具有不易改变的惰性和惯性。社会生活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具体呈现,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保持中国传统的努力,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排斥现代文明的顽抗。中与西、古与今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是一百多年中国人寻找的目标,也是历史学者研究时努力达到的方向。

《民国社会生活史》指出,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西洋近代生活的矛盾、冲突、调适,是民国社会生活演进的基本趋向。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心理为中国人构筑了最坚固的堡垒,阻挡着欧风美雨的侵袭和滋润。无论西方文明怎么强势进入,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很难改变,只有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和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才可以发挥效力。这就造成了民国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呈、中西杂糅”的特征,既有新又有旧,既有中又有西。

该书在第八章“节日节庆”,重点论述民初强力推动改正朔和采用阳历纪念的努力。历法上的二元社会确实存在,新旧历法之间始终在调适,政府推行国历与废除旧历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民间还是遵循旧历,看重旧历节日,只有政府机构看重国历。历法变革充满复杂性和缓慢性,旧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文化内涵,并非上层建筑的政令可以废除。

传统婚庆礼俗同样如此,这在《民国社会生活史》也有论述。随着民国婚姻观念的变化和一夫一妻制的提倡,自由恋爱、文明结婚、集体婚礼成为社会的新时尚。但是,传统的婚礼陋习并没有消失,童养媳、抢婚、闹房、守节、纳妾、溺婴等在广大乡村还很盛行。哪怕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和富贾豪商,也可能沾染了很多婚姻陋习,这一方面源自家庭或者家族的压力,另一方面源自自己没有完全隔断与陋习的关联。

《民国社会生活史》既反对全盘全盘,又反对抱守残缺,而是倡导中国传统和西方文明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在变通调适之中寻找可能的突破点。既然无法割裂中国人与文化心理、传统文化的天然连接,无法割裂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联,那就必须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传统风俗,改变传统中的恶风陋习,保持传统中的良风美俗,与西方文明嫁接在一起。

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民国热,似乎民国一切完美无缺,充满了美好,影响了一般读者和部分研究者的认知。历史的真实通常非常复杂,呈现多元的状态,很难用好与坏来评说。任何读起来痛快淋漓的书都是值得怀疑的,任何二元对立体系下的评判都是需要谨慎的。《民国社会生活史》客观公正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社会生活变迁的途径,有效地冷却了部分读者心中的民国热,让他们以冷静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寻找未来之路。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吃西餐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西餐传入中国源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饼干、面包、味精等西洋或东洋的食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奔驰着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事业有所发展;民用航空和水上航运业缓慢发展;始于清朝末年,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住宅建设方面,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富商和大官僚,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西式“洋楼”。

编辑于 2011-07-17被提问者采纳

查看全部3个回答

佛山人有福了!1对1植发方案免费领取!

00:33

新生植发

查看详情

新生植发

广告

更多专家

民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初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