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一还有多大可能性?一夫一妻制有哪些影响?| 聊聊专偶制(上) 相关数据 关于“一夫一妻专偶制”

在一夫一妻制依然处于主流地位的当下,专一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出轨则会受到严厉谴责。甚至,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生一世只与一个人发生关系。

虽然这是主流舆论,但实际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实现专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这种大一统的道德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专一的问题。为了避免文章过长,分成两篇,这篇先来聊聊现状。

相关数据

首先来看看中国性学家潘绥铭教授关于多伴侣和外遇的调查数据。

1. 多伴侣

调查中,对“多伴侣”的定义是同时与超过一个人发生过X关系。结果如下:

非常清晰可以看到,无论男女,多伴侣的情况都在增长,女性的增长速度比男性还大。而对于男性而言,甚至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曾有过不专一的情况。

2. 外遇

调查中,“外遇”的定义是指在与伴侣保持性关系的期间,还与别的人有过X生活的情况,包括出轨、一夜情、性交易等。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外遇的比例也是一直上升,2015年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三倍。

对于以上数据,或许一些人会觉得,这个社会简直“乱了”,“连欲望都管不住,还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同时,这也会让很多人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世界如此残酷,不再相信爱情了”。

无论如何利用“道德”去压制、再怎么去骂,“专一”这个理想似乎越来越远了,尤其是在各种诱惑触手可及的现代。哪怕有了“性专一”的法律,但也只是虚张声势的道德宣言。再怎么反对,也变得越来越无效了。

显然,一味地指责和否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深入认识这个问题、重塑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才是王道。

关于“一夫一妻专偶制”

首先来讨论一下“一夫一妻专偶制”的来源和特点。

1. 历史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它并非一直都是一夫一妻专偶制形式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例如母系社会的的杂婚和血缘婚、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的多偶婚和对偶婚、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这些形式下,男女交往都不是一对一的。

而在中国,到了很晚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对才子佳人、一夫一妻状态的追求。到了五四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把以往的可纳妾的婚姻制度视作“陈规陋习”,把“一夫一妻”美化成精神文明,于是一夫一妻制才慢慢变成了一种法定的制度。

2. 利弊

一对一专偶制固然有它的好处。

例如它是性别平等的体现,打破了以往对两性性行为的双重标准;

它可以让孩子明确父母,减少争夺财产等不必要的冲突;

它简化了关系模式,避免了多人关系的复杂麻烦;

它保护了穷人的利益,让下层人士也有结婚的机会;

它通过排斥第三者、谴责出轨行为,很好地让双方实现对伴侣精神和身体的所有权,满足了占有欲。

与此同时,它的弊端也不难发现,例如常说到的与人性不符、不利于物竞天择。

另外,既然是“一夫一妻”,那这就从字面上确立了异性恋霸权,排斥了任何其他一种性别结成伴侣的权利,如同性恋。这也是“同妻”(同性恋男性的妻子)现象的原因之一。

其次,专偶制也会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婚姻就是对对方整个人身的占有,当出现第三者时,便变得越发不能容忍。于是,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谁会是另一个人的一切,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在性和情感方面的所有需求。

实际上,婚姻更多是关于共同生活、共同养育子女罢了,它是现实的。之前在《性、爱、婚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现代婚姻最大特点是要求这三者合一》中曾经分析过,性、爱、婚三者属性是不一样的,当专偶制把这三者的需求都归到一个人身上时,问题也就容易出现。

而在中国,除了专偶制外,人们还会追求白头偕老,让“专偶制”升级为“终身唯一专偶制”。表面上这很浪漫,但这种强制性的道德标准,也会让人们哪怕打得头破血流、搞小三小四小五也不愿离婚。离婚越难,婚外恋也会越多。

(那如何更好地看待“专一”呢?欢迎继续关注)

参考资料

我是G小姐,公众号「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爱、情感和心灵,带你穿过纷繁的表象,从深处了解性与爱。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