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不要小瞧你的一言一行

    周末,我接到一位从普通班选拔进入培优班的学生家长的电话。

      这位学生进入培优班后一直坐在“四号”靠边的位置(后进生区域),面对他的政史读背或其它检测多次不过关,我一边生气着,一边“思维定势”般觉得这是四号学生的“常态”。于是就用老方法——批评、指责、惩罚等来“老和尚撞钟”。

    但是,我忘记了,这些从普通班选拔出来的学生,其实都曾经是原班级的前几名,甚至是稳居第一名的。我不相信他们在七八年级时,检测过关率也这么低。是不是进入培优班后,自身已看到很大的差距,可一时间没能调整过来,结果又受到老师“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也真觉得自己就是“后进生”,就是“不过关”的“常客”?

    不行,这推了一周又一周的“为原普通班孩子们加油鼓劲”的专题会议必须立即、马上召开——虽然刚接手时召开过一次,但是很明显——“力度和温度”还不够。

    会议中,我一一询问了他们原班级的成绩及默写过关率的情况,结果真是让我特别自责愧疚——他们曾经都是过关率极高的,都曾经是班级的佼佼者。然后我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并告诉他们——我们要重新“定位”自己!

    “我们能选入培优班,就一定有我们坐稳培优班的实力(我一一点出他们各自身上的闪光点)。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只有我们先相信了自己,世界才会相信我们,成功才会青睐我们。”

    “面对现实,同样是从普通班选拔出来的你们,现在也存在差距。为什么?是因为你们对各自的标准不一。进入培优班后,肯定要比在普通班时要求要高、节奏要快、骨气要更硬——要不甘人后,不甘失败!”

    “面对困境,要学会‘自救’,如果确实有学科听不懂或跟不上。要敢于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懂就问’是一种闪光的品质,‘不懂装懂’才是令人鄙夷的自欺欺人行为!同时,面对心理上的压力、坏情绪的积蓄等,要学会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释放、去排解——比如,我们的聊天本,我们的小组长,我们的老师和妈妈等”。

      第二天,政治默写,原普通班出来的孩子们“全部过关”,孙瑞梓同学还获得了“A+”;数学周考,王子默同学获得了104分,秦如112分,信如113分;当晚的记事本,孩子们也表露心声——

    周一,我公示了上周各小组的量化分,还特别关注了各小组组长的得分,并告诉他们“组长,就是小组的领头雁,就是小组的风向标,就要更有责任担当意识,要用自己的优秀去引领全体组员共同优秀”。当晚的记事本“反思”中,我看到了小组长马国皓同学写下的一段话(黑色字体为学生反思,红色字体为家长的寄语):


    临放学时,我让学生互相看看“写给对手的一封信”,于是记事本的“反思”中又出现了关于“对手”的看法与感悟:


    昨晚,突然停电,我与孩子们分享了“班级品牌”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之所以努力优秀,是因为我们要用实力证明——我们配得上九八战队的优秀!”,于是我看到:

    今早,我收到了一位孩子的特殊“来信”——写在检测纸上的“释压”心语,通过微信发给我。从昨晚到今早他经历了很多压抑、上火的事件,可是他身边又没可倾诉之人——父母已睡,而且他认为父母也不一定理解他。而他通过这种写信的形式,顺利派遣压抑,获得轻松——

      “老师,我也只能给您说了。不说,我怕一天的课堂都专注不了。老师,真如您所说——写出来真的轻松多了!”

    我忽然想起,有一晚他在楼梯等我,向我解释今日的某样作业为什么没有提交,并向我倾诉:不知为什么,一回到家都烦躁,静不心来,作业很晚才开始写。当时,我告诉他:烦的时候,可以写一写日记,把痛苦的、烦心的事“倾诉”出来,就会轻松很多。

    看来,孩子记下了我的话,并开始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被一个学生信赖的老师,能够影响孩子积极面对挫折的老师,当然是欣慰且幸福的。

      我告诉他:只要我们好好的,一切都是小事。收拾书包、整理心情,抓紧到校。

    ……

    我在想:我们老师在告诉孩子不要给自己“设限”时,是不是也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给自己“设限”。

    我想说:老师,请不要小瞧我们的一言一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真的可以决定学生的“成功率”、“成长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