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道德經》中講:“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真正區別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身份地位,而是他的層次段位。

層次不同,不必爭辯。俗話說:“寧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人生在世,有兩個人最值得珍惜,一個是心心相印的知己,一個是棋逢對手的敵人。如果層次不同,說什麼都會是一場雞同鴨講的徒勞。從前,一個秀才和一個老農,扭打到了縣太爺的公堂上老農說:“三七等於二十四。”秀才說:“三七等於二十一。”他們二人,請縣太爺給他們評評理。縣太爺聽後,打了秀才 20 大板,無罪釋放了老農。秀才不服氣,縣太爺說,“三七二十一沒錯,錯就錯在堂堂一個秀才,卻和目不識丁的老農糾纏不清。”

《道德經)中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有些事,自己心知就好,聽不懂話的人,不要說;辯不明白的事,不要辯。能屈能伸,是大丈夫;學會裝傻,是真聰明。

層次不同,不必深交。常言道:“道不同,不相爲謀。”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完全一致的靈魂。人之所以走着走着就散了,是因爲他們原本就不是一路人。三國時管寧、華歆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一起在園中鋤菜,掘出一塊金子。管寧看都沒看一眼,華歆卻撿起金子,看了半天。他們一起讀書,門外王侯的車隊經過。管寧不聞不問,華歆卻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於是,管寧一刀把坐席劈開了兩半,和華歆從此絕交。《易經》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氣味相投的人,再疏遠,終會走到一起:貌合神離的人,再親近,終會分道揚鑣。與人相交,貴在交心,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纔會過得舒心。

層次不同,不必計較。古人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層次高的人,懂得自律,不需要用刑罰約束;層次低的人,修養有別,沒必要過分苛求。斤斤計較不如相逢一笑,追着不放不如順其自然。金庸筆下,有一位武林高手叫風波惡,他經過一座獨木橋,迎面走來一個挑糞的農夫。獨木橋只容一人通過,橋下就是迅猛湍急的河流。兩人誰也不肯相讓,氣急之下,農夫舀起一瓢糞水潑在了風波惡臉上。風波惡一掌就要打到農夫,忽然哈哈大笑,揚長而去。把農夫丟下河,只需要一根手指;不和農夫計較,卻需要一生的修行。

杜甫詩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身在低處,纔會和更低處的人爲難;羣峯之巔,不會和低矮的山丘一般見識。其實,放過別人也是在提升自己,你越不計較,你的層次就越高。三界分六道,人品分九等。層次不同的人,生活的世界也不一樣,誰都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太上感應篇》中講:“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不要太挑剔別人的生活,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只管做好你自己,才能擁有一個層次更高級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