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美味

小時候的記憶,總是伴隨着味覺而存在。遠去的味道,偶爾遇到,便會勾起遙遠的記憶。

1. 桑葚

春光融融,桑樹萋萋,桑葉沃沃,年輕姑娘們相隨採桑,說說笑笑,有遠去的,有返回的,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這是《詩經》中展現的古魏(芮城)大地上的一幅農事畫卷。

《詩經·魏風·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陶淵明有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桑樹。

小時候,鄰居三媽家後院有一顆大桑樹,樹枝伸過了牆,在我們這邊勾住樹枝就能摘到桑葚。那邊有人上樹採摘的時候,也會給我們這邊扔幾把過來。喫過桑葚,手和嘴都成了紫黑色。

我離開村莊40年了,我家和三媽家都搬離了老宅,那棵桑樹早已不存,幸喜三媽還健在,九十多歲了,端午節去看三媽,恍如隔世。

2. 枸(gōu)桃

枸桃,學名楮樹,又名谷(穀)、楮、谷桑、楮桑、構、斑谷、楮桃樹等。楮樹的內皮層纖維長而柔軟、吸溼性強,是製造桑皮紙的上好原料,由此“楮”成爲紙的代稱,“楮墨”即紙墨。

《詩經·小雅·黃鳥》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

這裏的“穀”,就是枸桃樹。

宋·劉克莊《楮樹》

楮樹婆娑覆小齋,更無日影午窗開。

一端能敗幽人意,夜夜牆西礙月來。

小時候,在誰家後院、在崖邊、在溝頭,不經意就會發現掛着紅絨絨球形果實的枸桃樹。只有在枸桃的果實綻開那紅彤彤的漿果時,纔會引人注目,而在平時是不會注意到枸桃樹的存在。

3. 酸棗

酸棗,又名棘、野棗、山棗等。

《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這首詩的意思是:柔和的南風,吹拂酸棗枝芽;枝芽茂盛,母親育兒很辛勞。柔和的南風,吹拂酸棗壯枝;母親聖潔又善良,兒子我卻不成才。

《詩經·魏風·園有桃》:“園有棘,其實之食。”園中長有酸棗樹,果實酸甜可食用。出現在詩經·魏風中的酸棗,現在依舊是本地最常見的野生植物。

在臨晉上高中時,步行20餘里回家,沿溝爬上峨眉嶺,傳說鬼谷子曾在此溝修行授徒,溝邊長滿了酸棗樹。因爲偏僻無人,酸棗稠密,每次總是急急的採摘,看到夕陽西下,意猶未盡卻不得不往家趕。

4. 拐棗

拐棗,學名枳椇,又名金鉤子、雞距子、枸(jǔ ) 、木珊瑚、萬字果、甜半夜等等。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捲曲,故以名之。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gǒu)。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詩的意思是:南山有枳椇,北山長苦楸。快樂君子,能不長壽。快樂君子,保養子孫。

小時候,我們村的果園裏就有兩顆拐棗樹,因此見過喫過拐棗,這些年再沒有見到過。

5. 地蔞

地蔞,又稱甘露子、地環、地蠶、岡蔞、螺絲菜、地葫蘆等,塊莖脆甜。一般加工成鹹菜,清脆可口。

宋·楊萬里《甘露子一名地蠶》

甘露子,甘露子,喚作地蠶亦良似。不食柘桑不食絲,何須走入地底藏。

不能作繭不上簇,如何也蒙賜湯沐。呼我果,謂之果。呼我蔌,謂之蔌。

唐林晁錯莫逢他,高陽酒徒咀爾不搖牙。

果乎?蔌乎?——是果還是菜,古人也有疑惑。它和馬鈴薯、山藥、芋頭、菊芋一樣,同屬塊莖類植物。

本地人叫其“滴溜”,一直不知道是那兩個字,疑心因其形狀如冬天冰凍的滴溜而應是“滴溜”,現在才知道是“地蔞”的土音,錯了這許多年。

6. 洋姜

洋姜,學名菊芋,其地下塊莖富含澱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醃製鹹菜,曬制菊芋幹。洋姜原產北美洲,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入中國。

初中時,校園有大片耕地,在地頭種有這種長的有點類似向日葵的植物,有一次跟着同學挖出其根莖擦乾淨喫,由此知道了“洋姜”這東西。

7. 黑婆娘

龍葵,各地有多種叫法:黑黝黝、黑天天、黑姑娘、野葡萄等,我們當地叫做“黑婆娘”。其實野葡萄的名稱最符合其形象。

現在的葡萄指的是歐洲葡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中國。“葡萄”一詞也是西漢以後纔有的。但是中國古代就有葡萄的近緣物種——蘡薁、葛藟。

本地的“黑婆娘”應是詩經中的“葛藟”,這個詞具有原始的象形意味,表達出枝條纏繞、果實累累的植物形象。

《詩經·王風·葛藟》

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終遠兄弟,謂他人昆。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這是一首流落者、孤兒或者是入贅女婿、繼子一類人感嘆身世遭遇、抒發孤獨寂寞的悲歌。

小的時候在路邊,在草叢裏,總能發現“黑婆娘”的身影。黑婆娘的果實成熟後爲黑紫色球形,略大於豌豆,果肉系漿糊狀內含多個微小籽粒。

8. 菅芽

菅,茅也、茅草。時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經》所用茅根是也。”

古代茅草常用於分封諸侯(裂土分茅)、祭祀(苞茅縮酒)、占卜等大事;茅草竟是楚國給周王朝的貢品(包茅之貢);古人屋頂基本靠編菅茅以苫蓋;詩經中男士送給心儀人的禮物,也用白茅包裹。子曰: “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 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獵鹿於野,包以白茅;吉士貞女,幽會林間。輕點慢點溫柔點,勿碰我的佩巾圍裙,勿驚動我的狗兒吠。

本地之茅草,應是白茅,本地人一直延續着古稱——“菅”,即草菅人命的“菅”。菅的野生能力強,除之不盡,崖邊地頭,隨處可見。當菅長出地面尺許時,我們稱之爲“菅芽”,這時候“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正是挖喫“菅根”的時候。

9.榆錢

榆樹,又名春榆、白榆等,詩經中“山有樞,隰有榆”,說的就是晉南這兒的榆樹。

《詩經·唐風·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高山有刺榆,溼地有白榆。你有鮮衣輕裘捨不得日常穿用,你有光車駿馬捨不得駕御馳驅,有朝一日你不在人世,一切便快活了他人。

白居易《春風》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裏,亦道春風爲我來。

明·汪琬《以榆錢和麪蒸食之》

黍飯齏湯故有緣,先生捫腹每悠然。旋收榆筴成清供,下箸何殊食萬錢。

榆錢,也叫榆莢,是榆樹的籽實,並非榆樹的花,諧音“餘錢”。

記得村外道路兩邊,栽種有榆樹作爲行道樹。春天,榆錢一串串地綴滿枝頭,簡單直接的喫法,是捋下一把塞進口中,嫩嫩的、甜甜的。和以大米或小米煮粥、拌以玉米麪或白麪蒸菜等等食法,大人們沒做過,可能是不把榆錢當一回事吧。


10. 野芝麻

我們稱爲野芝麻的植物,學名叫做檾(qǐng)麻,別名爲青麻、白麻、野苧麻、野麻、野芝麻等我國古人很久以前就利用檾麻的纖維織造衣物。

檾麻曾是古人日常離不開的植物而被大量種植,後來人類利用其他細纖維植物如苧麻和大麻後,粗纖維的檾麻則被用來搓繩子、織麻袋,如今檾麻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不再作爲農作物來種植,而又迴歸到野生狀態。

詩經中最漂亮的那位女子,穿的就是利用檾麻做成的麻布罩衣——褧(jiǒng)衣。

《詩經·衛風·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檾麻的果實成熟乾枯後,我們採摘下來,揉搓、脫粒、吹揚,得到檾麻籽,這是我們心中的芝麻,故稱之爲“野芝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