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姨》读后感(上)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晴

这也是一篇几年前的读后感,捞上来分解成三篇日更。突然发现以前自己看书比较认真,不仅做读书笔记,还写读后感,每次写的都是几千字的长文哈哈。

三月底的时候,手中捧上了那本我在书架上翻到的巴尔扎克的《贝姨》。红色印花封面里是略略有些发黄的书页和纸张偏暗略显陈旧的字迹,书上没有备注购买出处,看出版时间,青海出版社95年12月出版,距今已26年,难怪觉得这书有些“历史感”。

全书没有目录,也没有章节标题,只有从“一”到“十六”的序号将全书分为十六小节。虽然书的内页有些微旧,但封面封底的红色印花封皮仍然艳丽抢眼,配上那张也许是贝姨的黑白镜像,还是很吸引我的。看在是巴君名著的份上,连续几天都捧在手里阅读。

说实话,看外国书,最怕记忆的是人名,出现一个人物就要在脑海里储存,后面阅读时还会翻看前面提到的人物,加上这书的人物众多,外国人名和姓都较长,难得一次记住,开始看的速度较慢。

看完此书,觉得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倒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无非是法国旧时代背景下巴黎贵族腐败堕落的奢靡生活。主角贝姨是一个从乡下农家到巴黎上层社会的人物,是“蹲在网中央的大蜘蛛”。贝姨在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贫穷与富裕的两个阶层自由穿梭,使小说复杂性增强。

虽然书名叫《贝姨》,人物主角应该就是贝姨,但看完全书觉得于洛男爵才是书中巴君着墨篇幅颇多的人,几乎所有情节都是由着他的好色败家而演绎发展开来。

见识巴君细腻生辣的描写手法

贯穿全书的细腻描写和比喻手法是巴君在此书的明显体现,每个人物出场、每个事件演绎、乃至人物事件所处环境都有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尤其对人物的描写很多都是大段的内心活动或语言描述,比如老花粉商葛勒维尔的出场,就是因为破坏了美丽贤德的于络夫人(阿德丽娜)女儿娅堂斯的婚事,被于络夫人通知来家里见面的。这段开场,巴君用了大段大段描写丑化老花粉商的暴发户嘴脸,让我觉得巴君的写作手法太过生辣,时代背景下的阶层烙印太深。

及至后面贝姨(李斯贝特)出场,更带有明显的歧视乡下人的描写,比如:写到贝姨长的不美:“十足的孚日乡下姑娘,身材瘦削,头发乌黑,大簇的浓眉毛虬结在一块,胳膊粗大,脚掌肥厚长长的猴子脸上有几颗肉疱:这便是老处女的速写”。书中总是用老姑娘、乡下人这样的词语来体现贝姨固执的一面。

巴君的比喻简直不是比喻,而是较长的叙述描写。喻体和被喻体几乎重叠,确切而直接。也许,这就是巴君的风格,也是我觉得太生辣的笔触,全书总体感觉都是那么犀利直入人心,直面社会的现实和丑恶的人心。(未完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