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

        —參加2021年陽信縣“三名人選”暨“三專”提升培訓心得

題記:拭去心靈的蒙塵,站在慈悲的高地,方能看見盛放的和被折損的玫瑰;看見教育遠方的山巒,雲霧如儀。

    10月16、17日,我有幸參加了2021年陽信縣“三名人選”暨“三專”提升培訓學習,滿滿兩天的培訓,學習過程中有辛苦的勞累,有家人的付出,也有我自己滿滿的收穫。

一、認清自己,做好規劃。生活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暑期的我在局長的帶領下100多人奔赴南京,感受蘇派教育的魅力;今天,我坐在陽信第二實驗中學的會議室裏,卻能聆聽到南京市知名專家和教授的報告,心生太多的感動。江蘇省特級教師楊友紅老師引領我們思考——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教育境界?你對學生,對教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嗎?一名老師有自己內在的學養氣息嗎?揚州市邗江區教師發展中心靳中校長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上樹立這樣的目標,立大志,做名師,做大師,引發教師崇高的使命感,在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方面均有建樹,獨樹一幟。可以說,在靳校長的引領與帶動下,他的老師找到了前行的航標和遠方的燈塔;汪四樓教授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做一粒種子,尋找前行的方向;蔣厚德校長則告訴我們人生的處事哲學,擇高而立,就平地坐,向寬處行。這其中的“擇高而立”就是告訴每一名教師要樹立做名師的思想,心之所向,行動跟之。多年前,著名學者崔衛平就這樣說過:“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這句話是不是也同樣適合說給我們每一位教師: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教育的模樣。你怎麼樣,教育就怎麼樣。你是什麼,教育就是什麼。你光明,你的孩子們就不再黑暗。老師們,讓我們內心篤定,尋得所愛,樹立遠大的目標,走進學生的生命,喚醒學生精神深處的自覺,然後內化爲個性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從而和學生一起走向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二、堅持行動,做好專業。教育在思,行動在根。教師的職務,就是做好自己的專業。先讓我們一同溫習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老師執教了一節公開課,公開課上得特別成功有人好奇,就問這位老師的課備了多長時間?老師說:“爲了這節課,我足足備了一輩子,但對於這節課的現場準備,我只用了15分鐘。”楊友紅教授告訴我們:一個主宰課堂的老師是最懶的老師,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老師,一定要做無邊界的準備,用一輩子來備課的。回想我們自己,老師做久了,教材太“熟”了,曾經備課的初心在週而復始的重複中早已被我們丟在了身後,提本進班上課成了常態,不再讀書,不再思考,教學也就成了單調而重複的工作。於漪老師說,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師要用“洪荒之力”塑造自己。怎樣塑造?那就是備課先做讀者,讀懂教材,在真懂上下功夫。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來回往返地讀,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涵,從思想內涵到語言文字,從結構框架到細節點燃,從細節巧施到縝密構思,從查閱資料到文獻佐證,把文章讀到字已不躺在紙上,而是站起來與你對話。即刻起,我明白了“用最初的心,備永遠的課”真正內涵。深知,這需要讀書,需要磨鍊,需要在平日課堂教學的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很慶幸,我是一個這兩年學習力在逐步增強的人,我似乎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珍惜讀書的時間,今年暑假,我先後閱讀了王榮生教授主編的《閱讀教學教什麼》、黃厚江老師的《語文課堂尋真》、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做教師》、還有縣師訓辦陳主任爲我們推薦的《論語 大學 中庸》,接下來,我讀教育類書籍、育兒類書籍、兒童文學、名著小說……我躲進氤氳的書香世界,讓書熨平心靈的皺紋。在夜深人靜的子夜時分,在夕陽西下的暮色裏,在晨風曉露的清晨,在豔陽高照的午後,心都在書香中沉醉……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讀了大量的繪本故事:《我有友情要出租》《爺爺一定有辦法》《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沒有簡單的說教,讓學生在故事中浸潤,孩子們在枯燥的學習中領略故事的精彩,有了精神高度專注的時刻,有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閱讀中享受生命的成長!近年來,我也嘗試着自己去解讀教材,去思考每一節課,不參考任何資料,不借助任何外援,不做教案教參上的搬運工,漸漸地,教學中不過分苛求孩子,也就沒有“拔苗助長”舉動。一切都順其自然,就象春風吹拂下萬物復甦,百花芳香中蜜蜂翩翩採蜜一樣。心靈有了歸屬,天地有了大愛,不斷輸入與輸出中鍛造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三、放大格局,做好無用之事。“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道”的問題。當聽了南京市建邗區教師發展中心汪四樓教授的報告後,顛覆了我先前的很多教育思想。我是個隨性的人,因而感性認知較多。汪教授告訴我們要用數據說話,當我看到汪教授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實地考察後,一幕幕驚心的畫面,一項項詳細的數據,讓我感受到了汪教授用飛鳥的視角窺視世界教育,從而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只不過有的井大,有的井小,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突破認知的邊界,發展自己的思維方式,力爭做有思考力的教師;中國未來的教育沒有答案,未來留給真正有思考有準備的人;錯誤不是世界的盡頭,我們要用寬廣的胸懷慶祝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始終走在試錯改錯的路上;一個長期在低階思維生活的人,他的靈魂往往是枯竭的;教育的本質是服務,教育的管理需要智慧,校長盡最大努力讓校園稱爲教師、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教學最有效的手段是將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化……可以說,在豐富的閱歷背景下,在一個人長期的思考與研究下,汪教授帶給我很多新奇的教育思想,梳理過程中,反思我們的教育生活,我發現我們很多教師都被功利化的生活格式化了,課堂教學中過於強調“知識”,而忽視了思想;過於追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過於追求“有用”,而忽略了“無用”,不知道“無用”方爲“大用”。記得蔣勳老先生說過,當你在校園裏看到一個學生停下匆匆的腳步,去凝視一朵開花的樹,去伸手輕輕觸摸春天剛剛萌芽的嫩葉,就覺得這個孩子還有救。那作爲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需要在煩亂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放空自己的內心,出來走走,和學生一同欣賞一輪朝陽,一同參加一次比賽,一同去記錄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的,語文不需要那麼多道理,生活、自然,纔是語文課最好的道理。當你放低身價,換個角度去看與孩子們同行的路,便覺得處處有趣,時時珍貴。“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讓我們做一枝敦厚寧靜,從容淡定,美麗而堅韌的薔薇,因爲每個人都無法預設自己的生命會有多少種可能,但我們可以用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行動,努力地綻放,把每一個當下變成我們心中期待的最美模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