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2021.1读书笔记

【第一章 黄河】

黄河,干流全长5464千米,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九曲,在中国大地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都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一北一南,穿越广袤大地,滋养芸芸众生;黄河与长江,它们西来万里,一同奔向东方的大海!

华夏始祖黄帝,厚积千万年的黄土高原,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它们是“三位一体”般的存在。根据考古发现河文献记载,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在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核心与重心也长期在黄河流域。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九曲黄河万里沙”……古典诗词中的黄河,如同大地上的黄河一般,蕴含着蓬勃伟力,迸发出万丈豪情。

李白:将进酒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黄河源头有一片沼泽地,平静而纯净的水面星星点点,这片地方叫作“星宿海”,星宿海有三条河作为上源,分别是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和扎曲。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结合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认定约古宗列曲(又称玛曲)为黄河正源,后在玛曲曲果处竖立了河源标志。黄河源与长江源、澜沧江源一起,并称“三江源”,号称“中华水塔”。

中国古代的地理典籍,如《尚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等,记载了人们对于黄河源头的早期探寻。例如,《山海经》中提到,“昆仑之虚(墟),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其中,“昆仑”不是特指今天的昆仑山脉,而是泛指中国西部的高大雪山;“渤海”也不是今天的渤海,而是指黄河上游的大湖,很有可能是扎陵湖、鄂陵湖这对“双子湖”;而“积石山”,就是今天的黄河上游积石峡所在地。


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bo3)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是一条以泥沙多而著称的河流,黄河泥沙大部分来自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土层疏松,历史上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与此同时,黄河中游的渭河、泾河、北洛河等支流也带来了大量泥沙。“一碗水,半碗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之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统计显示,近十年(2009年起)来,黄河平均输沙量为1.66亿吨,昔日的“黄”河正在逐渐变清。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在中国大地上写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几乎每一处大转折都是直角,这种曲折程度,在诸多世界长河中也十分罕见。打开一张黄河流域的大比例尺地图,你就会发现:黄河何止有“九曲”,九百九十九道曲都不为多。黄河在陕西省延安市东北部的延川县河段有一个“乾坤湾”,转弯角度达到320度,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黄”,在于它的“泥沙俱下”。黄河泥沙,大部分来源于中游地区,特别是河口镇到潼关这一河段。黄河穿过晋陕峡谷,急流直下,切割黄土就像快刀切豆腐一样,而后冲出峡谷,一路向南。这种气象,如狂飙,如奔马,正是“浪涛风簸自天涯”。在这一河段,不仅是黄河干流,渭河、沁河等一级支流(直接流入的支流),还有泾河、北洛河等二级支流,都“贡献”了巨量的黄河泥沙,其中大量还是粗泥沙。

据科学推算,在上古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植被保持得比较好,受人类干预破坏也比较少,黄河还是比较清澈的。而今,我们要想恢复黄河本来的面貌,就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在中国语言文字中,“河水”最早就专指黄河。后来,“河”才渐渐被用来泛指所有流水。甚至,古人看到横亘夜空的巨大星系,也首先想到用“河”来给它命名,这就是“银河”的由来。


王之涣:凉州词

柳中庸:征人怨

李梦阳:秋望

李白:行路难

李白:赠裴十四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王维:杂诗

寇准:书河上亭壁


诗经·卫风·河广


王维:渡河到清河作


陆游:秋夜将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行与思考


【第二章 长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完整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的国度,屈指可数。中国,就是其中之一。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共同塑造了世界上最为广阔的“两河流域”。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穿越中国三大地理阶段,浩浩荡荡汇入东海。长江的干流长达6300千米,沿途接纳了众多支流和湖泊。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名字: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荆江、扬子江……中国人给长江起了这么多名字,足见我们对它的亲近和仰赖。

不仅长江滚滚来。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在长江两岸生生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中国诗人看见长江、感悟长江、歌咏长江,他们的诗作与江河一起万古奔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