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來生,你還想不想見這一世的父母?

大概會有很少的人會想到這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只此一生,運氣好的可能父母還能陪着自己可以走過大半生,運氣不好的,也許早早就會天人永隔,再也不會相見。

在人與人無數的關係中,最堅固,也最難以破滅的關係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一個人感到最具有安全感,又最溫暖的時候,應該是還在媽媽懷抱裏的時候。

所以面對媽媽和爸爸的最大區別,就是媽媽會更有讓人去抱一抱撒嬌的衝動,抱着媽媽彷彿就回到了小時候,抱着媽媽,就充滿了溫暖安全的感覺。

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人生經歷,但是可悲的是現在很多人竟然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了。

想起曾經一個朋友說起他做留守兒童的經歷,小時候他的父母爲了出去掙錢,留下他跟着爺爺奶奶生活。

他說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父母回家,只要父母一回來,幼小的他就緊緊地跟着父母,生怕父母再次拋下他。

但是每次無論他怎麼想盡辦法想跟着父母,父母到最後該走的時候還是義無反顧地拋下了他。

他說自己那時候什麼辦法都想了,半夜不睡覺守着父母,追着父母遠去的車一路哭喊,把鞋子都跑掉了也沒追回父母……

那時朋友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年輕人,長得白白淨淨的,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高挺的鼻樑,有點像希臘雕像復活後的美男子。

一見人就露出一副燦爛的笑容,就是這麼一個人,如果不是他自己描述,你永遠不會知道他經歷了一個多麼可悲的童年。

小時候缺乏愛的滋養的孩子,註定這一生會承受更多的磨難。

就像那個朋友,他和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好,尤其是和父親,簡直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父子幾乎完全無法交流,只要一說話,就伴隨着爭吵。

所以自從他成年以後,他一直在外面過着漂泊的生活,哪怕父母家近在咫尺,但是於他來說,也像是遠隔天涯。

這樣一個雖然已經長大,但是內心依然沉甸甸滿裝着傷痕的孩子,讓人幾乎無法去譴責他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爲。

好多年不見,每次聽到關於他的消息,都是不好的消息。

而他也終於消失在熟悉的朋友圈中,悄無聲息地帶着他童年的創傷繼續着他磨難的生活。


今天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熱衷,我想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發現來自童年的創傷真的太難治癒了。

這就像在一棵樹上刻下一個疤,那麼這個疤就會隨着樹一起長大,而不會隨着樹的長大而消失。

人其實也一樣,小時候的創傷並不會隨着時間而湮沒,相反卻會隨着時間而逐漸放大,有時甚至會湮沒自己的整個生命。

古人說:“教子使作善也。”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孩子向善、向美。

這樣的思想不僅已經是正常的家庭都很難達到的目標,那麼那些被留守的孩子,被父母以自己忙爲藉口忽略的孩子,心理上又怎麼能去向善、向美呢?

而人心無法向善向美的結果就是缺乏良知,今天我們連空氣中都含有毒素的原因是什麼?

不就是缺乏向善向美的人太多了,做任何事都以賺錢爲目的,而不是以能造福人羣,造福環境爲目的,那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而一個不能向善向美的人出現在家庭裏,那麼這個家裏肯定就是爭利不斷,上對父母也不可能會有孝養的心,下對子女也不會有無私的愛心。

所以今天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人不敢老,不敢病,因爲老了,病了都會成爲別人的累贅,別人都會很煩,不想管。

對孩子呢,就是要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要求子女一定要成績好,給自己掙面子。

至於孩子以後能不能真正會生活,並且生活得很好,根本不在自己考慮的範圍。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責怪現在的父母,因爲傳統文化斷代太久,社會經濟發展得也太快,以至於人們只沉浸在巨大物質波濤帶來的衝擊裏,而無暇去思考對於生命本身,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錢能帶來物質的享受,但是卻無法帶來感情的慰藉。

尤其對一個人至關重要的老和小來說,沒有高質量的陪伴,沒有細心溫暖的教養,人生哪怕有再多的錢,也註定只會過成一場悲劇,而非喜劇。

父母與子女,本是上天所賜予的最深最厚的緣分,但願我們都能不負此生,將子女能夠教養成一個善美兼具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給這段緣分畫出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不是充滿荒涼和寂寞的感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