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来生,你还想不想见这一世的父母?

大概会有很少的人会想到这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只此一生,运气好的可能父母还能陪着自己可以走过大半生,运气不好的,也许早早就会天人永隔,再也不会相见。

在人与人无数的关系中,最坚固,也最难以破灭的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一个人感到最具有安全感,又最温暖的时候,应该是还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

所以面对妈妈和爸爸的最大区别,就是妈妈会更有让人去抱一抱撒娇的冲动,抱着妈妈仿佛就回到了小时候,抱着妈妈,就充满了温暖安全的感觉。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生经历,但是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竟然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想起曾经一个朋友说起他做留守儿童的经历,小时候他的父母为了出去挣钱,留下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他说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父母回家,只要父母一回来,幼小的他就紧紧地跟着父母,生怕父母再次抛下他。

但是每次无论他怎么想尽办法想跟着父母,父母到最后该走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地抛下了他。

他说自己那时候什么办法都想了,半夜不睡觉守着父母,追着父母远去的车一路哭喊,把鞋子都跑掉了也没追回父母……

那时朋友还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年轻人,长得白白净净的,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高挺的鼻梁,有点像希腊雕像复活后的美男子。

一见人就露出一副灿烂的笑容,就是这么一个人,如果不是他自己描述,你永远不会知道他经历了一个多么可悲的童年。

小时候缺乏爱的滋养的孩子,注定这一生会承受更多的磨难。

就像那个朋友,他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尤其是和父亲,简直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父子几乎完全无法交流,只要一说话,就伴随着争吵。

所以自从他成年以后,他一直在外面过着漂泊的生活,哪怕父母家近在咫尺,但是于他来说,也像是远隔天涯。

这样一个虽然已经长大,但是内心依然沉甸甸满装着伤痕的孩子,让人几乎无法去谴责他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好多年不见,每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都是不好的消息。

而他也终于消失在熟悉的朋友圈中,悄无声息地带着他童年的创伤继续着他磨难的生活。


今天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来越热衷,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发现来自童年的创伤真的太难治愈了。

这就像在一棵树上刻下一个疤,那么这个疤就会随着树一起长大,而不会随着树的长大而消失。

人其实也一样,小时候的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湮没,相反却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放大,有时甚至会湮没自己的整个生命。

古人说:“教子使作善也。”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孩子向善、向美。

这样的思想不仅已经是正常的家庭都很难达到的目标,那么那些被留守的孩子,被父母以自己忙为借口忽略的孩子,心理上又怎么能去向善、向美呢?

而人心无法向善向美的结果就是缺乏良知,今天我们连空气中都含有毒素的原因是什么?

不就是缺乏向善向美的人太多了,做任何事都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以能造福人群,造福环境为目的,那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而一个不能向善向美的人出现在家庭里,那么这个家里肯定就是争利不断,上对父母也不可能会有孝养的心,下对子女也不会有无私的爱心。

所以今天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人不敢老,不敢病,因为老了,病了都会成为别人的累赘,别人都会很烦,不想管。

对孩子呢,就是要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要求子女一定要成绩好,给自己挣面子。

至于孩子以后能不能真正会生活,并且生活得很好,根本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现在的父母,因为传统文化断代太久,社会经济发展得也太快,以至于人们只沉浸在巨大物质波涛带来的冲击里,而无暇去思考对于生命本身,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钱能带来物质的享受,但是却无法带来感情的慰藉。

尤其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的老和小来说,没有高质量的陪伴,没有细心温暖的教养,人生哪怕有再多的钱,也注定只会过成一场悲剧,而非喜剧。

父母与子女,本是上天所赐予的最深最厚的缘分,但愿我们都能不负此生,将子女能够教养成一个善美兼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给这段缘分画出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不是充满荒凉和寂寞的感叹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