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居笔记(18)山河有梦——《山河之书》阅读笔记

     

    屋外的阳光依然明媚,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确,什么也没发生,一切安好。这是居家防疫的十八天,半月已过,我的小城还在闭关修炼。日常,除了网课、美食……还零星读了点书。《京瓷哲学》第二遍大略过了一下,《山河之书》则带着我游走中国名山大川,发现这些古迹中蕴含的人文故事。余秋雨的文字向来是我的最爱,记得师范里第一次看《文化苦旅》就被那深情的诉说感染,一时间不能自拔,一口气读完了好几个系列,如《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我想我之所以现在还记得,必然是印象深刻。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一样在我脑海深处静静的流淌,忽而有一天,它的另外的伙伴儿一招呼,记忆就一下子窜了上来。值得我回顾细品:


    那些留在大地上的古迹,是前人的眼眸,回望历史的深渊……

                  1.大地的生命

    莫高窟,月牙泉,都江堰,海南岛,乔家大院,避暑山庄,阳关,三峡,黄州,杭州,宁古塔,苗寨……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说到旅行,这些名山胜水应是不能忽略的。若让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为你指一条深度的文化旅游专线,也定是不可错过的。不读书,旅行我们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但当我们了解其中的蕴意,那山水便有了灵魂,它们经年累月的见证历史变迁,从不感叹,从不欢庆,只用这冷眼瞅瞅这繁华、苦难、平凡、嘈杂的人间。若是没有余秋雨先生拿着“放大镜”带我们去再“读”它们,它们定会一直在沉默着,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陇上骄傲的“莫高窟”,我们只知道那是艺术宝库,价值连城,却不知其间的深意和遭受的苦难。记得那年十一去参观,正好逢着最牛讲解员的解说,我记忆犹新不是曼舞的飞天,不是反弹琵琶的飞天,是他讲道我们头顶上方的窟内的那钻石蓝的色彩,千年不变,万年不退,指甲盖大的一点都足以与黄金媲美……这颜料得多珍贵,当然不晓得。再读秋雨老师散文, 我不得不对它深深敬仰。“莫高窟一直在不断的建造、修补、延伸,真正构成了一个有呼吸、有代谢、有年岁、有传承的生命群。”这让我想到了开凿之处的那个僧人,也想到了无知的王道士,更想到了如樊锦诗一样默默的守窟者们。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十六国,北魏晋,到唐宋元明清……壁画线条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作证。

    都江堰,两千多年历史,历经风雨屹然不倒。这是李冰父子执着的守护。他定是想不到千百年后这一方建筑依然守望这方水土,老百姓将他奉为神明并不为过。分水鱼嘴,宝瓶口,岷江的水带着敬意,游走在这对父子为它们画好的航道里,衍生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活着,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死后,化作雕像驻守一方,人的两种不同形态得以充分诠释,这就是都江堰的魅力!

      《天涯眼神》里的海南岛,竟然是黄道婆丝丝缕缕的“纺织业”牵引出来的。除了冼夫人的领导,给海南岛赋予最母性的慈祥光环。它还收留了一大批被贬至此的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轼,晚年的苏轼在当时瘴气弥漫的海南岛依旧活出白发老翁的快乐心境……也忘不了大名鼎鼎的罢官者海瑞。海南岛的眼神永远是温柔的,它不排斥任何,它包容万物,也包容从各方流落到此的人们。黄道婆就是这样逃离到了海南岛,学会了纺织又将其发扬光大,海南岛就这样静静的注视着每一个投入它怀抱的孩子,又静静的目送他们远离。这是一座岛屿的情怀。

    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月牙泉的姿态成了大漠孤烟里的一丝慰藉。沙漠隐泉,是那个老尼的守护,也是鸣沙山日夜嘶鸣的馈赠。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迎来送往,扯开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的告别诉说……

    千年苗寨里,万物生长,生命力的昭示在每一棵树的轮回里孜孜不倦。读《我本是树》时,我也被苗寨这生生不息的繁衍震惊了,的确,在所有的葬礼中,它们独有的树葬令人耳目一新。每个人死后必种一棵树,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必种一棵树,男女结婚要种一棵马尾松一棵杨梅,但逢人生大事,树成了最具象的支撑。人们纪念亲人,回头便可抱抱那棵树下埋着亲人遗骨的树,多好,不曾远离,更是生态环保。活着爱惜,死后成灰依旧滋养树的生长。太了不起了,这种传承自古以来便留了下来,满山满坡的树啊,一一个个生命的具体守望,更是绵延不息的精神高地。

    还有西域喀什,那个戍边的小城,竟也是一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就连英国历史学家汤比因也曾这样写道“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你看,西域,喀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文化会聚的福地。然而,大凡曾经过于辉煌的,最终都以沉默结尾。

                  2.凡人的接续

    无论是郁郁寡欢生性散淡,独居于青云谱的八大山人——朱耷,还是黄州突围里屡遭羡慕嫉妒陷害的苏轼,亦或是杭州宣言里的白居易,还有一个庭院里的朱熹和张栻,风雨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抱愧山西里的“复盛公”创始人乔贵发……所有文化背后的支撑,少不了文化名人的努力付出。很多人来了又走了,皆为过眼云烟。而他们,却努力在为世人做点什么,谁也没想到千百年后,人们还会在这个地球上以旅行的姿态,静静的伫立其间,想象着千百年前这些了不起的地方,曾经的风光无限。它们有的是家族传承的努力,有的是为官任上的作为,还有的完全是文化精粹的深埋。

    宁古塔的蛮荒流放,戕害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豪情万丈,又掩埋了多少岁月里的风尘仆仆。揹负,奔赴,有些是热血沸腾的飞黄腾达,有些只剩悲伧低迷的颓丧无奈……公道的评判,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伞下侗寨,没有具体图腾,一把伞,就是庇佑苍生万物的保护神“萨玛”,多形象,又贴切。在这个深山密林里,有最原始的生态系统,也有最初的公有制,甚至我以为它还存留着人性最美的善。每个侗族人都不会太多的仇恨记恨别人,闹了不愉快,去萨玛祠诉说心事,和自己内心的道德与良知对话,然后,啥事都没了,一切回归平静。这种反省与成长,折射的是人性的最本质特点善良。每个人都为自己少一点,想别人多一点,这个世界自然更加美好。

    山河之书,写不尽,当我们重新擡眼望向这些,承载了中华文明大起大落,大荣大辱的山河时,只能对它们身后站立的大写的“人”字,投去敬畏,投去感激。

    山河有梦,文化做眼。故乡,那个一喊就心疼的名字。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余秋雨先生以《故乡》串联文化大书,余姚,便有了琵琶遮面的故事!他一次次修补,还原,以别样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遗失的故园,散落的文化。我想,今后若能再次踏上旅途,我们应怀着崇敬一一走遍……

    山河故人归,一阙万愁新。不妨,我们也低头,找寻故乡身后的故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