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別人就是人生贏家?而你卻要面對婚姻不和諧,孩子不聽話?

如果你看過《紅樓夢》,你覺得像賈寶玉一樣生活在家大業大,喫穿不愁,還被衆星捧月般長大,算不算“人生贏家”?

我想如果你讀完了整本《紅樓夢》,知道賈寶玉後來不僅是痛失所愛,連賈家也一敗塗地的遭遇後,自然不會贊成賈寶玉的生活就是“人生贏家”。

曾經看過香港富豪霍英東的傳記,在傳記裏寫到霍英東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船家,因爲在船上生活,在上小學之前從來沒有穿過鞋子。

後來因爲一次海上的風暴,他失去了自己的哥哥,爸爸也受不了兒子的突然離世,也很快撒手人寰,只剩了他和姐姐與媽媽一起掙扎在艱苦地生活中。

他說因爲沒了爸爸,全家賴以生存的船隻也被摧毀在風浪中,孤苦無依的媽媽帶着他們幼小的差點就去討了飯。

後面還有許多艱苦地生活磨鍊和經歷,但是他終於和母親慢慢扛着一步步走了過來,他的人生成爲了傳奇,他的財富也成爲很多人的嚮往。

他有錢了以後,也爲國家和民族做了很多事情,這樣的人是不是“人生贏家”呢?

我想你當然會說,如果這樣的人都不配被稱爲“人生贏家”,那麼就沒有什麼人可以稱爲“人生贏家”了!

但是我想很多“人生贏家”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是,他們的子孫也很好,能夠順利繼承祖上的家業,而沒有在短短時間內,就驕奢淫逸的將祖上辛苦打拼來的財富敗光,纔是人們真正認可的“人生贏家”。

所以在生活中,有錢有權並不是特別值得羨慕,值得羨慕的是那些家族興旺,子孫備有才人出的家風。

今天我們大部分爲人父母也特別疼愛孩子,什麼好的都想給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唯獨忽略了培養孩子付出的能力。

孩子在家裏個個都過着寵愛無邊的生活,以至於很多孩子都以爲別人愛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不明白一旦離開父母,自己還想要得到更多的愛,一定是自己先付出的愛,纔有可能收穫愛。

只是在這個道理不明的情況下,很多孩子長大,在建立家庭時,就不懂得要爲對方付出,而是反過來斤斤計較對方是不是愛自己,對方爲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這樣計較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兩個人分崩離析。

現在之所以離婚率越來越高,我想一定離不開兩個原因,一個是對個人的利益看得太重,另外一個就是不懂得爲對方付出。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抱怨說,自己在婚姻裏做了多少,但是對方就是個甩手掌控,什麼都不管都不做。

這一點我覺得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就可以說明一切,那就是很多父母特別寵愛孩子,但是寵到最後卻發現把孩子寵成了一個完全不懂得感恩和回饋的人。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就是明明我對孩子是掏心掏肺的好,爲什麼孩子到最後還會埋怨自己,甚至學得特別自私,沒有人情味呢?


古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以孝治國,雖然近代以來把孝文化批判得很厲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誰家如果出個對父母特別好的孩子,大家還是一臉羨慕。

而且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他的弟子,面對父母的棍子,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連聖人都沒有說在面對父母的棍棒教育下,作爲孩子你就老老實實不要反抗,可見這個“棍棒底下出孝子”並不是明面上的意思。

我想這個意思更多的是說對待小孩子,父母要適當地嚴厲,不能任何事情都隨着小孩子的性情來。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養過狗,如果你養過狗,你就會發現在養狗的時候,在小狗的時候就給它訓練出好的習慣和行爲,那麼以後這隻狗養起來就會特別舒心,就會給主人少添許多的麻煩。

萬物的規律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都要慎於始。

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養成好的習慣,打下好的基礎,以後就會順利成長往好的一面去發展。

植物、動物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所以人自然也是這個樣子的。

今天對待孩子,父母太過寵愛,不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勞動的機會,也不給孩子進行明理的教育,以至於讓孩子誤認爲別人對自己好都是天經地義的,那麼孩子長大了以後,又怎麼能突然靈感大發,而懂得愛是付出呢?

所以孩子長到一定的程度,大部分父母一定是一邊抱怨,一邊繼續寵着孩子。

而不是看到孩子的問題,就痛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孩子。

觀念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

想做“人生贏家”,就離不開正確的觀念,當自己具備了正確的觀念,那麼不僅僅是孩子會受到自己正確觀念的影響,伴侶、父母都會受到這種有益的影響。

所以你看人若想改變環境,就用最簡單的方法就可以了,那就是靜下心來先用正確的觀念來武裝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