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是誰?

大約兩年前,我遇到了《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這本書,一下子驚爲天書,原來這世界竟還有這樣的哲學。

我們的不幸都是自找的!?不改變原來是自己不想改變!?

我們可以被別人討厭!?我們可以只爲自己活!?

我們可以完全信賴他人!?我們可以自甘平凡!?

一句句匪夷所思的話語,完全顛覆了我幾十年的生活經歷。

我不禁納悶,阿德勒是誰?

-1-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原來阿德勒竟然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有着“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阿德勒曾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受到弗洛伊德的高度讚揚。後來阿德勒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突出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稱弗洛伊德學派爲性的迷信。

兩人關係最終破裂,阿德勒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2-幼時經歷是其自卑與超越觀點的起源

幼時的阿德勒充滿了生理上的自卑。1870年,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米商之家。但阿德勒的童年生活卻不快樂。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行動不便,學習成績不好,矮窮醜佔了兩樣,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這些經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

阿德勒還從小面臨心理上的自卑。又矮又醜的阿德勒,卻有一個高富帥的哥哥。家裏父母經常拿他跟哥哥相比,這讓他從小自慚形穢。阿德勒上中學時,數學成績竟然是最差的,這也讓他非常自卑。

長大以後,阿德勒奮起直追。他在五歲痊癒以後決心從醫,通過自己努力學習竟然考取了維也納大學藥學專業。

因此阿德勒自己就是一個從自卑到超越的實踐者,結合自己的經歷,他提出了“人天生是自卑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思想,這就是改變的勇氣,通過改變,自我接納,追求優越。

-3-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出“共同體感覺”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隨着一戰迅速走紅。一戰過後,德國戰敗人心浮動,大批從戰場回到社會上的士兵患上了當時所謂的戰場神經質病。爲了治療這種疾病,德國政府找到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希望以他爲首的“精神分析學派”能夠出面幫忙。從此之後,弗洛伊德提倡的“毀壞衝動、攻擊本能”以及精神分析療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從而迅速發展。

一戰時,44歲的阿德勒也被徵召入伍成爲軍醫,在陸軍醫院精神神經科工作。當時軍醫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爲住院的士兵們實施治療,儘快把他們送回到前線。

因此阿德勒並不是像弗洛伊德一樣去思考戰爭、殺人以及暴力的“原因”,而是探索“如何能夠阻止戰爭”。以軍醫的立場直接經歷一戰的阿德勒,提出與弗洛伊德完全相反的“共同體感覺”。即,想要讓世界遠離戰爭,不是爲世界和平做什麼,而是首先信賴眼前的人,與眼前的人交朋友,也就是他人信賴。

-4-戰後專注教育,成爲正面管教源頭

一戰後,阿德勒也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中從事兒童輔導工作。此時,阿德勒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而且可涵蓋師生關係。並且當時推廣個體心理學的最好渠道就是學校。於是阿德勒重點放在了對老師們的影響,通過老師將個體心理學的觀點教給孩子。阿德勒哲學這成爲之後正面管教思想的最源頭。

人生意義的終點是爲他人做出貢獻(他者貢獻),通過教育讓孩子自立,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幸福。


所以阿德勒提出的自我接納、他人信賴、他者貢獻就是他三段人生經歷的珍貴結晶。

————————————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借鑑蘇格拉底和弟子的對話體寫的一本阿德勒哲學入門書,優點是文字生動、深入淺出,對於沒有心理學基礎的普通讀者,非常容易入門。缺點是文字過於優美,經常讓人不由自主地拿起筆來,畫出一大堆名言警句,但讀完以後卻像看了一本雞湯書,想不起書的結構。

大家可以從上面這個脈絡去理解這本書,即結合阿德勒的三段人生經歷,從如何處理過去(幼時經歷影響)、未來(教育的人生意義)和現在(信賴的人際關係)這三方面,去理解整本書的框架。


阿德勒哲學是每個人都不容錯過的人類寶貴思想之一,可以讓像《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青年,甚至像我這樣的中年人從迷茫的人生中警醒。我們可以把這本書作爲阿德勒哲學的入門書,然後再讀它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接着開始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從而進入阿德勒哲學的大門,開啓每個人的幸福生活。


【無戒學堂日更第305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