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腳印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陰

有天看電視,偶然看到電影頻道正在播放《坐着火車上北京》,鏡頭是有年代感的畫面,偏遠的山村,幾個淘氣的娃兒在藍天白雲下撒開腳丫子瘋跑,時不時來點“惡作劇”的頑皮,覺得有趣,就繼續看完全劇。

原來這不是一部老片子,而是近幾年新拍攝的反映“老時代”的娃兒們有關夢想的故事:在鄂爾多斯,背靠成吉思汗陵有個蒙漢雜居的小村莊叫榆樹灣。上世紀70年代,一頭是貧窮閉塞的小村莊,一頭是歌裏唱的北京天安門,一條從無到有的鐵路,連起了現實和夢想,也激活了娃兒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據說這個故事裏有影片創作者親身經歷的生活痕跡,也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影片線索不復雜,如劇中的大人和娃兒,純樸就是那個時代特有的面貌。在榆樹灣那段物資匱乏的歲月裏,大響和他的小夥伴們享受着快樂的童年。大響有3個要好的夥伴,金貴、利德和塔拉,4個男娃偷喝隊裏母牛的奶,欺負班上學習好的女同學,放自制二踢腳不慎點着了隊裏的穀倉......

反正再苦難的歲月,討狗嫌年紀的娃兒們也感受不到那份苦,那些童年往事,一樁樁,一件件,碎片化地拼接出獨特的年代質感。

那一年榆樹灣有一件大事,一條修築中的鐵路要經過榆樹灣直通北京。每個生產隊都在爭搶修鐵路的名額,因爲修路工程隊給的工分是生產隊的5倍。由此修鐵路串起了整個村裏的矛盾、家庭的矛盾和孩子們的童年,這既是建構這個故事的線索,也是娃兒們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和夢想。對那時的人們來說,北京既神祕又令人嚮往。結局當然是喜慶的,鐵路修好了,火車來了,大響和他的夥伴們坐着火車去了北京。


片中有個情景引起我的聯想,大響家算是村裏最窮的,每天上學,他都赤腳去赤腳回。有次放學後,大響緊緊跟着班裏學習好穿的也好的那名女同學後面,一步一步踩着那位女同學的腳印走。小夥伴跑過來問他爲啥踩人家的腳印走?大響說,她家有鞋穿,學習也好,我踩了她的腳印我也會好。

有這樣想法的可不止電影裏的大響,想起我小時也踩過別人的腳印,情景和大響差不多,小時上學沒有雨鞋的時候,遇到下雨就得赤腳上學,夏天還好,春秋天涼的時候就不太好走。記得放學時,我也會跟在家裏條件好點的同學後面踩人家的腳印,希望媽媽也能給我買雙膠鞋,希望我也有雙涼鞋,希望我不再穿補丁衣服上學......

那時的我們再苦再難,並不覺得多苦多難,反而每天開開心心的上學放學,不會去抱怨生活的窮和父母的無力。但我們會在心裏編織自己的夢,夢想有雨鞋穿,夢想有新衣服穿,夢想有肉喫……夢想很多很小,覺得只要踩着人家的腳印就能實現哈哈。

如今看到電影裏這個鏡頭,不覺會心一笑,原來踩腳印的不止我一個。這個踩腳印的想法也沒大人教我,也沒聽別人說過,就是小小的我的一段心夢。歲月真不經老,不知咋的就晃到中年了,如果不繼續加油,都對不起曾經受的那份苦,更對不起在父輩們寬厚的肩膀下那段窮苦而又無憂無慮的童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