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脚印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阴

有天看电视,偶然看到电影频道正在播放《坐着火车上北京》,镜头是有年代感的画面,偏远的山村,几个淘气的娃儿在蓝天白云下撒开脚丫子疯跑,时不时来点“恶作剧”的顽皮,觉得有趣,就继续看完全剧。

原来这不是一部老片子,而是近几年新拍摄的反映“老时代”的娃儿们有关梦想的故事:在鄂尔多斯,背靠成吉思汗陵有个蒙汉杂居的小村庄叫榆树湾。上世纪70年代,一头是贫穷闭塞的小村庄,一头是歌里唱的北京天安门,一条从无到有的铁路,连起了现实和梦想,也激活了娃儿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据说这个故事里有影片创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痕迹,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影片线索不复杂,如剧中的大人和娃儿,纯朴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面貌。在榆树湾那段物资匮乏的岁月里,大响和他的小伙伴们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大响有3个要好的伙伴,金贵、利德和塔拉,4个男娃偷喝队里母牛的奶,欺负班上学习好的女同学,放自制二踢脚不慎点着了队里的谷仓......

反正再苦难的岁月,讨狗嫌年纪的娃儿们也感受不到那份苦,那些童年往事,一桩桩,一件件,碎片化地拼接出独特的年代质感。

那一年榆树湾有一件大事,一条修筑中的铁路要经过榆树湾直通北京。每个生产队都在争抢修铁路的名额,因为修路工程队给的工分是生产队的5倍。由此修铁路串起了整个村里的矛盾、家庭的矛盾和孩子们的童年,这既是建构这个故事的线索,也是娃儿们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梦想。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北京既神秘又令人向往。结局当然是喜庆的,铁路修好了,火车来了,大响和他的伙伴们坐着火车去了北京。


片中有个情景引起我的联想,大响家算是村里最穷的,每天上学,他都赤脚去赤脚回。有次放学后,大响紧紧跟着班里学习好穿的也好的那名女同学后面,一步一步踩着那位女同学的脚印走。小伙伴跑过来问他为啥踩人家的脚印走?大响说,她家有鞋穿,学习也好,我踩了她的脚印我也会好。

有这样想法的可不止电影里的大响,想起我小时也踩过别人的脚印,情景和大响差不多,小时上学没有雨鞋的时候,遇到下雨就得赤脚上学,夏天还好,春秋天凉的时候就不太好走。记得放学时,我也会跟在家里条件好点的同学后面踩人家的脚印,希望妈妈也能给我买双胶鞋,希望我也有双凉鞋,希望我不再穿补丁衣服上学......

那时的我们再苦再难,并不觉得多苦多难,反而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放学,不会去抱怨生活的穷和父母的无力。但我们会在心里编织自己的梦,梦想有雨鞋穿,梦想有新衣服穿,梦想有肉吃……梦想很多很小,觉得只要踩着人家的脚印就能实现哈哈。

如今看到电影里这个镜头,不觉会心一笑,原来踩脚印的不止我一个。这个踩脚印的想法也没大人教我,也没听别人说过,就是小小的我的一段心梦。岁月真不经老,不知咋的就晃到中年了,如果不继续加油,都对不起曾经受的那份苦,更对不起在父辈们宽厚的肩膀下那段穷苦而又无忧无虑的童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