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型父母——不被喜歡的父母

      指責型父母從來不認爲自己有問題,即使被證明犯錯也很難讓他們承認,甚至還要用各種理由來矮化對方、爲自己辯解。充分的支配與掌控是指責型父母捍衛自己權威的唯一指標,所以指責型父母只會發現孩子的錯誤,並不斷地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對不起父母。

      指責型的父母經常使用的語言是:“你怎麼那麼笨呀?”“你是怎麼搞的,連這都不懂!”“我不是已經跟你講過了嗎?你要我講幾遍?”“再不用心點,看我怎麼修理你!”“你是要把我氣死你才甘心嗎?”甚至連“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都說得出口。

      指責型父母的情緒通常是憤怒的、冷漠的、不滿的、束縛的、猜疑的。通常他們很不容易快樂,孩子一點點小事都可能讓指責型父母勃然大怒。

      指責型父母的行爲通常是否定的、批評的、挑剔的、攻擊的、打罵的、敵視的。因此孩子通常會對指責型父母採取逃避、表面配合、敷衍、說謊等行爲,特別是孩子認爲自己的表現無法讓父母滿意時,就會用這些行爲來爭取一時的安全感,以避免受到父母的指責。

      指責型父母養育出來的子女,對他人說的話都是以“不同意”爲基本模型,也就是用“否定別人”來撐起自己,處處質問責難他人,身體語言也會不由自主地擺出攻擊、責罵、批判的架勢,就像在昭示“我纔是老大”“我就是老闆”,要求大家都得聽他的,而其實他們的內心卻總是存在着不安全感、寂寞與無成就感。

      臺灣著名導演吳念真,曾以自己的父親爲腳本拍了一部名爲《多桑》的電影,深刻詮釋了指責型父母的心態與行爲。吳導演的爸爸是礦工,雖然是入贅的人,但是家裏的經濟靠他撐起,所以對待妻子、孩子總是盛氣凌人。

      礦工的家庭很辛苦,吳媽媽省喫儉用就爲了養育孩子長大。而每次吳爸爸從礦井休假回到家,吳媽媽總是得把握機會跟吳爸爸要錢,否則等吳爸爸回礦井又要好幾天才能回來。

      只是吳爸爸很厭煩吳媽媽看到他就要錢的行爲,這種厭煩的情緒不斷積蓄,逐漸發展成強烈的指責與批判。

      吳導演說他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每次跟爸爸要錢,都得采取很卑微的態度,先是把頭低下來,眼睛往上看着吳爸爸,語氣溫柔怯懦地說:“拿錢,家裏沒錢了。”

      接着就看到吳爸爸瞪大眼睛,很兇地看着吳媽媽說:“拿錢!一天到晚就知道拿錢,上次回來纔拿了,這次又要拿,我又沒賺多少錢,一天到晚要錢,沒錢啦!”然後轉身就走了。到了晚些時候,他會從口袋掏出些錢拿給吳媽媽,依然是用很兇狠不耐煩的口吻說:“拿去!拿去!以後不要再拿了!”

      吳爸爸強勢的態度與表達方式讓孩子個個對他敬而遠之,加上吳爸爸長時間在礦井工作,回家的時間不多,因此跟孩子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莫名的隔閡與距離,孩子不跟他說話,怕接近他。

      30年的歲月就在無聲無息中飛速地過去了,孩子也都長大成人出外成家立業了,吳爸爸也早就從沒落的臺灣煤礦業退休許久。吳導演回顧說:打從吳爸爸退休回到家,加上孩子都能賺錢拿回家,吳爸爸長期被採礦摧殘的老邁身軀就不再有絕對的權威了。

      吳導演說,他們這些孩子每次回到家,總是把錢拿給母親,而他們竟然發現,30年後家裏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變成了吳爸爸用卑微客氣的方式跟吳媽媽要錢,而吳媽媽一反年輕時的態度,反倒像極了吳爸爸年輕時的氣焰,提高音量對吳爸爸說:“拿錢!一天到晚就知道拿錢,上次纔拿了,這次又要拿,我又沒有賺錢,一天到晚要錢,沒錢啦!”然後轉身就走了。到了晚些時候,吳媽媽會從皮包裏掏出些錢拿給吳爸爸,然後用兇狠不耐煩的口吻說:“拿去!拿去!以後不要再拿了!”這種變化讓他們這些孩子驚覺,真是30年風水輪流轉。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指責型的父母,請一定要提醒自己,指責型的方式在孩子還小時可能是見效最快的方式,但是孩子常常不是心甘情願地配合,只是迫於你的威懾而不得不順從。而一旦孩子的承受力到了極限,孩子就會逃避、說謊,甚至跟你對着幹。等到孩子不願再屈服,受傷的親子關係就很難被修復,有些孩子甚至一輩子跟父母沒話講,造成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這幾乎都是父母指責型的溝通方式造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