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迷霧》/史蒂芬金之迷霧的點滴

08年時看了史蒂芬金的《迷霧》,跟很多朋友分享過,尤其是結局,如果你也喜歡,可以搜來看看。

一直很喜歡其中的音樂,很悽慘悲涼,而且絕望,最後那首曲子來自Dead Can Dance / The Host Of Seraphim 很有名的Darkwave樂隊 !

漫天的迷霧彌散在一個小鎮上,來的如此濃烈和突然,以至於人們都驚慌的四下躲避,藝術家David Drayton和社區裏的人臨時擁擠在超市內,關緊門窗,眼看着外面濃如煙塵的大霧,似乎內藏殺機,誰也不敢出去。他們在超市裏等待着,等着迷霧會自己散去,但漫長的時間過去後霧卻還是沒有一點要推卻的意思。終於有人不耐煩了,不顧大家的勸阻毅然要走進外面那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大家決定給他繫上繩子,以便發生什麼意外。恐怖的一幕如期而至,走入迷霧的人彷彿被什麼東西所吞噬,帶着繩索飛快的抽出超市的大門。這時,大家真正明白了危險的存在,雖然沒有人親眼見證——也沒有人願意去見識。

一切都籠罩在不安與掙扎之中,外面未知的危險時刻讓人們毛骨悚然,而失去耐心的人們也逐漸精神崩潰開始內訌,外憂內患之中可憐的是神志依舊清醒的人們。究竟最大的危險在迷霧之中,還是就潛伏在超市裏……所有的一切都如同迷霧一般飄渺、虛幻。深入骨髓的對於未知的恐懼成爲了影片領銜主演。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峯巔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 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 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 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 。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爲“恐怖小說之王”。在1996年的9、10月份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 ,金的恐怖小說《綠裏奇蹟》又居第一。

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應該瞭解他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因爲作家的寫作常常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

1999年,斯蒂芬·金已創作暢銷圖書30多部。當年的6月,他不幸遭遇車禍。不久身體康復後,他將自己在心中醞釀已久的非小說類作品——《撫摸恐怖——我的創作生涯》一稿續寫完成 並出版。該書第一次全面講述了作家的童年、青年、大學和愛情生活以及 神祕的創作經歷。這對世界上無數的恐怖小說迷們認識斯蒂芬·金是有所幫助的。

斯蒂芬·金於1947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他兩歲時父親有一天“出去買菸”,從此 一去不返,後來聽說是到剛果當了僱傭軍。總之他母親成了寡婦,爲了養家吃盡了苦頭。金 從小肥胖異常,姿勢可笑,童年時沒有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惟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5 歲時在鐵道邊玩耍,眼見一個小夥伴被火車頭碾成了肉醬。14歲那年,他在家中閣樓上 發現了一個小箱子,裏面是他父親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說和科幻作品,金在閱讀之餘便也舞文 弄墨起來,在緬因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時還在校刊上發表了幾篇習作。畢業後他白天在汽車 修理站工作,晚上寫一些神鬼古怪的恐怖小說。他工資菲薄卻嗜酒如命,寫出來的東西又沒 有人要,全家生活拮据,捉襟見肘。爲此他通宵難眠,心中的怒火只有在撲向打字機寫恐怖故事時才得以宣泄。可是他買不起稿紙,只能把字打在牛奶發票的背面。

1973年他時來運轉,受到了出版商的垂青。他的長篇小說《凱莉》的精裝本發行了13000 冊,後來又改編成電影。他的名字上了《紐約時報》,被譽爲“現代恐怖大師”。他預支了2500元的稿費,從此閉門寫作。在以後的日月裏,金平均每兩年出版一兩部小說,作品的發行 量驚人,只有《聖經》可與之相比。到1979年他32歲時,已經成了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 富翁。他不喜歡聽家鄉電臺的迪斯科樂曲,便乾脆把電臺買了下來,隨心所欲地播放他愛聽 的搖擺舞曲。

金的作品數量之多、想像力之豐富,對讀者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其實他從不冥思苦想,而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觸發靈感。看到垃圾堆的舊冰箱裏有隻死鳥,他會想像人們發現冰箱裏凍死一個孩子時的驚人效果;看到超級市場裏一位顧客舔自己的手指,他便設想一個人若 是切割自己的肢體可以忍耐到什麼程度,從而寫出一個現代魯濱遜在荒島上靠喫自己的肢體 充飢的恐怖故事……他小說的魅力不在於描寫恐怖,而是用懸念和暗示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以至於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 。

斯蒂芬·金對愛倫·坡等恐怖小說的先驅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受到現代恐怖電影及電視的啓迪。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最主要的是他善於把離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和城市小鎮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給都市的平庸生活帶來刺激,從而與人們世紀末的焦慮形成心靈上的共鳴。生活中誰沒有恐懼 感?誰不怕死神光臨?有的心理學家認爲,越是讀斯蒂芬·金的小說,越是在精神上經歷恐 怖的幻覺或場面,便越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是金的 小說的確反映了人們被恐懼和死亡所纏繞的焦慮心理,而且更把市井平民寫成與恐怖的惡魔 搏鬥的英雄,使平庸之輩在心理上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因此尤其受到追求刺激和幻想的年 輕人的青睞。加上80年代後科幻小說盛極而衰,金的恐怖小說生逢其時,輕而易舉地獲得 了大量的讀者。此外他的每部小說都是好萊塢拍電影的搶手貨,也成爲馳名世界 的捷徑。儘管對斯蒂芬·金作品的價值向來存有一些非議,甚至有作家對其不屑一顧,但廣大讀者對他作品的追捧和厚愛則是不可改變的事實。2003年,斯蒂芬·金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

斯蒂芬·金的寫作技巧與獨特的風格是驚人的。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讀他的《黑暗的另一半》時,就像你躺在一張吊牀上,吊牀兩頭被不斷拉伸,直到吊牀的繩子突然斷 了,吊牀落地,小說的故事也到此結束。金的恐怖故事種類很多,有鬼怪的、分屍的、復 仇的等等,從有形到無形的,其創作無所不包。讀他的小說時,你會感到恐怖從字裏行間滲出來 , 你擡起頭,它會從窗外望進來;你閉上眼,會突然感到下面的椅子在晃動,好像要散架,會 不會有什麼鋒利的刃在地板下等着你?金有一點和一般暢銷小說作家不同,就是他很少和自 己的讀者接觸

,他曾心情複雜地承認:“我不知道喜歡看我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

斯蒂芬·金主要是創作長篇小說,有10多部已改編爲電影。而他創作的近50多篇中、短篇小說同樣不俗。短篇小說集《世事無常》是他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面世9年後的精品結集,想像力的豐富和恐怖氛圍的營造同樣折磨讀者脆弱的心靈。斯蒂芬·金又一次向世人展 現了他駕馭短篇的創作才華。

斯蒂芬·金現象隨其小說的暢銷而興起,甚至已經“由虛構變成了現實”。波士頓的一個女孩子,模 仿《凱莉》中的情節,在廚房裏用刀叉殺死了她的母親;在巴爾的摩,一位婦女邊等車邊讀 金的小說,忽被一流氓調戲,她立即按小說裏的描寫如法炮製,從兜裏掏出水果刀向他猛撲 過去,使他一命嗚呼;在佛羅里達州,一個有同性戀癖好的醫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牆上 用血寫成了“謀殺”二字。金得知後大爲光火,認爲對兇手應該審判兩次:一次判他謀殺罪 ,一次判他剽竊罪,因爲兇手殺人留字的方式是從金的小說《閃靈》裏學來的。

斯蒂芬·金寫了這麼多恐怖小說,照理說應該是個膽大包天的硬漢了,其實恰恰相反。他膽小如鼠,並且害怕黑暗,晚上不亮燈就睡不着,“總是害怕自己驚醒過來,感到有一隻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腳脖子”。他也很迷信,怕街角的黑貓,怕13這個不祥的數字,如果打字打到第13頁,他一定要拚命打下去直打到頁碼數字吉利爲止。不過與鮮血和挖出的內臟相比,他最怕的還是不能寫作。他寫作不是爲了錢,而是爲了發泄從童年時代起蘊藏在心中的仇恨和憤怒,所以他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一旦停止寫作,他就會失去理智,“我害怕自己變成瘋子”。

他的寫字檯上放着一個讀者寄給他的禮物:一個大玻璃圓球罩着一個張着血盆大嘴的響尾蛇頭,每天上午他面對這件禮物寫作1500字。他還沒有發瘋,至少現在還沒有。 他是否心理變態或精神失常,心理學家日後自有分曉。不過在我 們看來,在科學技術充分發達的今天,文壇上竟會出現這種近於瘋狂的 斯蒂芬·金現象,的確值得深思的。

目前,斯蒂芬·金及全家住在緬因州的一棟古老的房子裏,鐵門深鎖,神祕、陰森、殺氣、鬼怪而嚇人。也許恐怖作家的生活,本身就帶有恐怖氣息。


我對於恐怖片又愛又怕,結婚前尤其着迷,以至於在懷孕時頻繁做噩夢,或者獨自一人在家時格外膽小。恐怖片還是謹慎觀看,尤其對於未成年人來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