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孩子的學習

5  .  激發學習動機

(1) 獎勵和強化心理飢渴點

      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第一要找到孩子的心理飢渴點,孩子最渴望什麼,可以從這個方向來確立,滿足一個飢渴點之後,他就會產生一個新的飢渴點。如果我們想直接把孩子引到向東的方向,很難,因爲現在孩子正在朝西呢,怎麼辦?我們第一步先讓他朝西北,然後朝正北,東北,慢慢地靠近東,這個方向在不斷地調整,孩子的心理飢渴點也在不斷地得到滿足之後,又會不斷地出現新的飢渴點。家長去獎勵和強化孩子的這個點,也就是刺激他這一個點,發現他這一個點。比如孩子玩遊戲,剛開始可以滿足第一步,滿足他這一步的目的是要把他另外一個飢渴點激發出來,以便於我們的牽引和激發。

(2) 確定誘因的價值

        行爲主義的學習理論將注意力放在刺激和反應上,對個體之所以進行某種行爲的動機解釋爲該行爲受到過強化。依據這一理論,我們如果想讓孩子的某一行爲能夠反覆出現,如做算數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對能對做算數題進行強化作用的獎勵。這一過程稱之爲確定誘因的價值。例如,對於閱讀行爲的強化,設定獎勵爲看兩集《海綿寶寶》的動畫片,對於一個成年人和一個一年級小學生而言,其誘因價值也是不一樣的;對可以無限制地看動畫片的小學生和他被限制了一週不能看電視以後,其誘因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3) 自我實現

        什麼叫自我實現?就是成爲孩子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的一種需要。自我實現的特徵就是接受自己和他人,自然、開放地與人建立深厚而民主的關係,具有創造性、幽默性、獨立性,從本質上講就叫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心與核心。我一直強調“養心”二字,就是隻有把孩子的心養得很健康。只有把孩子的心養得很健康。只有把孩子的心養健康了,孩子才能夠接近於自我實現、自我教育的可能,否則都是被別人管出來的,被別人要求出來的。就像我們很多孩子,爲什麼上學?別人都去,我在家沒意思,這樣的孩子就很難實現自我發展。學習好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共性——自覺,這種自覺是不以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是自我實現內在動機產生作用的一種表現,是自我實現的一種需要。

6  .  孩子的需要層次

(1)  缺失需要

      缺失需要,也就是我們家裏要給孩子提供基礎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喫飯能喫得飽,喫得有味道,睡覺能睡着,不生氣,不着急,不擔心明天,這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這種安全指的心理安全,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孩子的安全感。愛和尊重的需要,這種愛是要提供給孩子有充分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被信任的感覺,這都是尊重的範疇。這是一個人,一個孩子,一個生命發展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家裏還受干擾,得不到滿足,還存在缺失,就會直接傷及孩子的成長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弄得孩子很煩,很不舒服,很彆扭,憋着氣喫飯,憋着氣睡覺,起牀也是帶着情緒起來的。孩子幹什麼事都不順的時候,他的成長需要就會受到損傷、受到破壞。

(2) 成長需要

      什麼叫成長需要?就是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如果前面的需要我們不能夠給孩子充分提供的話,孩子求知的慾望就會受到破壞。也就是我原來講過的一句話,孩子從家門口邁出第一步是被動出去的還是主動出去的,也就意味着他的學習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的求職慾望是積極的還是消極,有沒有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他的理解主要是在他的成長空間,也就是他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他的朋友,他的老師,他特別渴望老師多看他兩眼,特別希望別的同學跟他好。如果天天在家喫飯都沒喫飽的孩子,想不到這個,上課老琢磨,下了買零食喫。審美的需要,人的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後就想到審美,審美是很高的一個層次,就像我們過去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審美,喫一份白麪饅頭那已經是很美的事了,談不到審美。如果孩子前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後面的需要就會受到抑制和破壞。

內容選自皇甫軍偉——《以心養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