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相遇叙事的美好

感谢刘老师的大爱付出,才让我们中原焦点团队的成员又有一个深入接触叙事冶疗,融合焦点与叙事的精华,并且相伴成长的机会。

我们知道:后现代两枝花,焦点叙事不分家,也就是说叙事和焦点同属于后现代,他们的理念、信念、人性观这些部分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只看了序言的三篇文章,就已经触动了我心里很柔软的那一分感受,在此与大家分享文中的精彩部分。

叙事强调尊重生命的“各独”性,互为主体。

那个在大人眼里一无是处只会犯错的孩子,他在大人面前是沉默的,不想说话,你可以明白那个沉默吗?既然被标签为“坏孩子“当然无话可说,不说话其实是一种抗议,不说话其实里面已经说了很多的话,包括愤怒、委屈、沮丧、沉默,其实不光是传统心理治疗里所说的“抗拒防卫”这么简单,在叙事里我们会说“没有防卫的个案,只有防卫的治疗师”,如果助人者没有能力与孩子联结,把责任归咎于孩子的抗拒,这跟其他大人说他不乖,又有什么差别呢?

叙事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咨商与教育观念。

叙事是一种美学。叙事是一种实践。

语言抵达之处并非生命抵达之处。

叙事让我们有机会一同来聆听,来自儿童内心的歌声,从受困到遇见属于自己的美好。这样的歌声常常会回过头来,滋养彼此的生命,我们陪伴孩子同时也向孩子学习。

让主角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主体性,是其根本精神访问与对话是其介入的主要方法。

叙事珍贵的不是句型,而是里头的血肉,对话里的血肉,除了专注真心的眼神之外,就是语言的精准与深刻。

《小王子》里狐狸告诉小王子的智慧:有些道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心来体会的。

懂生命,听懂故事,然后在关键的时候用短短几个字传达出深刻的那份懂,如果真的懂了,所以教科书里的这些句型骨架才有了心跳。

“人生若要享受,就要有一处自己的温泉“,多美好的意象,同时兼具了疗愈和幸福的隐喻,回过头来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和遭遇此困境的可能意义,同时看见自己在困境里如何为期待的生命努力打拼。

对人尊重以及对生命的承接之态,让人在困顿的时候还能被珍惜、被看重,能有这样的视野面对困境,会有一份独特的幸福感。

叙事强调了解人而非评价人,在这个位置会让许多孩子在面对生命的挑战的时候,多了一些幸福与光荣的时刻。

自由与创造,孩子是天生的自由与创意的玩家,如果你能运用自己的自由与创意与孩子对应,往往可以擦出非常美妙的火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