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爲政篇2.5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爲政篇的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的意思是說,孟懿子向孔子請教行孝之道。孔子說:“不要違背於禮。” 樊遲爲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於禮’。”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啊?”  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應當以禮奉事;去世後,要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爲政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都是講孝道,夫子的答覆總是不一樣,因人而異。孔子善於教化,因材施教,對治不同的人的毛病會說不同的話。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仲孫何忌,小孔子二十歲。其父孟僖子的遺囑命其向孔子學禮。

這裏先說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稱作天下。天子下面是諸侯,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諸侯下邊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士下面就是庶人。士是讀書人,庶人就是平民。

周朝建國之初,封分了許多諸侯國。各個諸侯國開始時聽周天子的號令,到了周朝末年,諸侯各自爲政,開始爭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到了春秋末年,諸侯的權利全部落到大夫手裏,大夫也不聽諸侯的了。

孔子所處的時代,魯國的三大公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是魯國的權臣,越到後來權勢越重,違禮亂政越嚴重。

孟懿子是孟孫氏的後代,孟懿子在孔門有弟子名分,後來孔子爲魯司寇,爲了幫助魯國國君恢復職權,削弱三家的勢力,於是用巧計來墮三家的都城。因爲三家都建了都城不合理,而孟懿子違抗這個命令,違背師教,違背聖人的命令,致聖人之教化不行,所以後人不列其爲孔門弟子。

無違,就是不違於禮。因爲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的遺囑,是讓他向孔子學禮,如果違背父教,不能學禮、遵禮,就是不孝。所以孔子用“無違”來回答他。

樊遲:樊遲即是樊須,字子遲,小孔子三十六歲。

御:是駕車的意思。 諸弟子問孝,孔子答覆因人而異。孟懿子問孝就說無違,不違父教其學禮之意,不違父教學禮,就是孝道。 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禮,便是盡孝。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皆違禮,所以孔子教孟懿子無違。 孔子對於孟懿子問孝,用無違回答他,也是在點他,真正盡孝就不能違禮。他的父親臨走時教他學禮,所以不能做出違禮之事,也就是說應該把權交回給國君,一個大夫,怎麼能權力比國君還大?這不符合禮。但是孟懿子沒有聽懂老師的話,他要是聽懂了,之後也不至於抗命,致聖人之教化不行。

朱子解釋說,夫子以懿子未達而不能問,恐其失指,而以“從親之令”爲孝,故語樊遲以發之。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夫子知道孟懿子沒有真正明白無違,所以樊遲爲孔子駕車時,就把這事提起來,也是希望樊遲方便時,再向孟懿子去解釋。 樊遲聽了老師的話,進一步問,無違是什麼意思啊?孔子就用三句話來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的時候,以禮來侍奉父母。

《弟子規》講“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就是這個意思。父母去世後,以禮來辦理喪葬事宜。父母不在了,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孝必以禮。如果超越了禮就是不孝。

比如我是一名老師,一個月收入四五千,我就盡我的能力來侍奉我的父母,讓他們日子過好,就是孝。 假如我是一個局長,我也要按我的能力來侍奉父母,如果我給他們買幾棟別墅,幾輛車子,還請了好幾個傭人,那我肯定是個貪官,父母怎麼消受得了,再因爲貪污坐牢,父母會心安嗎?肯定不會!這是大不孝。所以孝最基本的是無違。

張栻先生曰,孝雖有存沒之間,而孝子之心則一而已。雙親在世與不在世,孝子的心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爲父母去世,孝就終止了。要按照每一年固定的時日來祭祀追懷父母,這是表達人們對於父母祖先的孝思!能盡孝思就能盡人倫;能夠敦倫盡分,就能處理好家裏的,和社會上的各種關係,社會就和諧。

曾子也說過,慎終追遠,明德歸後矣。孝的第一層意思就是無違,不違背於禮,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就是孝!

以上我的導讀,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